運用想像力,將水果代入你辦公室內的甲乙丙,那麼草莓肯定是最甜美可愛的,而橙則算是實力派,起碼傷風感冒會想起它的維他命C。至於啤梨,外皮青青沒賣點,去皮後露出光脫脫的白肉,配合形狀,即令人聯想起特首「焗」納稅人買的慳電膽。

啤梨外表十分沒趣,但作為一種水果,即使不算甜美可愛,卻大可一走性格路線。

大概從氣味已確切感受得到,當一般雪梨滲出淡淡清香的時候,啤梨散發的卻是濃郁成熟的幽香。吃入口,啤梨那種腍滑口感,跟其他梨子的爽脆更有天淵之別。歐洲人就把啤梨稱為European Pear,學名為Pyrus communis,與其他梨子確切區分。

古羅馬人 蜂蜜燴煮

相傳啤梨是因古羅馬人愛吃而傳遍歐洲的,但他們很少採用生吃的方式。在羅馬帝國時期,由作家大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所著的百科典籍《博物誌》(Naturalis Historia)中,記載了三十多個不同品種的啤梨,並建議將啤梨與蜂蜜一同燴煮來吃,時約為公元77至79年。約在公元4至5世紀結集的羅馬烹調天書Apicius中,亦載有將啤梨放在銅盤中,製成燴梨或近似梳乎厘的甜品。

歐澳美日 各具特色

當然今天啤梨的種子已散落全球,除了歐洲,澳洲和美洲也是重點的生產基地。正統的歐洲啤梨中,荷蘭和比利時的出品都在香港見到蹤影,特點是外形尖瘦,腍滑的程度,甚至可以連梨心一起吃。而常見的澳洲啤梨,外形圓潤肥厚,滲着濃濃幽香。移植日本的啤梨,外形更圓,香氣清幽,味道清甜討好,有着大和水果一貫的獨特風格。

主菜甜品 入饌清香

既然歐洲有二千年的啤梨烹調經驗,各種煮法當然難不倒他們。The Mistral的意大利廚師Claudio Dieli,按時節採用美國、巴西等產地的啤梨製成雪葩,配以草莓、鳳梨、木瓜及藍莓等,組合成清新的甜品。而H One的總廚,來自芬蘭的Juuse Mikkonen則喜歡用意大利的梨子,甜品固然誘人,而將其配搭到炭燒鵪鶉這道菜式上,更令野肉的香氣上有了啤梨的清甜。

論印象最深,是今年在法國波爾多Médoc,Listrac酒村的酒莊Chateau Mayne Lalande晚飯桌上所吃的紅酒燴梨。那位特約廚師所做的梨子,採用法國當地啤梨,成分除有當地紅酒外,加點肉桂丁香等香料,已令酒香滲透梨心,但梨肉卻不會過腍,保持一定鮮爽,也保留啤梨應有的香氣,這歸功於燴梨的火候恰到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