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性溼疹-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蔡呈芳 醫師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

 

又稱為「地心引力性溼疹」、「鬱血性皮膚炎」或「靜脈〈曲張〉性溼疹」。但因臨床上不一定可見靜脈曲張,故目前多稱為「重力性溼疹」。最初的症狀表現是在下肢接近腳踝內側有水腫現象,因為血液滲出,血鐵質沉著的關係,皮膚漸出現一些紅褐點。表淺的靜脈可能有擴張、彎曲。

 

皮膚漸出現炎性反應,可見一些紅斑、落屑,因搔抓又產生皮膚二度溼疹化或細菌感染,經長期慢性的刺激,使下肢皮膚變厚、變硬,若不小心受傷,則非常容易發生潰瘍,癒合非常困難。此時皮膚除變黑以外,由於嚴重的纖維化,小腿會形成倒立的香檳酒瓶樣,也可能反覆紅腫,容易被誤認為蜂窩性組織炎。

 

重力性溼疹它可以突然發生,也可以不知不覺地發生;多半發生在中、老年之婦女,但男性也會發生;有些病人先前有靜脈血栓、靜脈瓣膜閉鎖不全或靜脈曲張。重力性溼疹若接受一些藥物塗抹或外來的刺激,很容易發生接觸性皮膚炎,使皮膚發生水泡、靡爛、溼潤性變化,亦易續發自體敏感反應。重力性溼疹也常伴隨多發的白色萎縮疤痕,以及淋巴球性微血管炎。

 

重力性溼疹發病過程,目前認為因為下肢靜脈壓力高,使得血管擴張,血管內皮細胞間空隙加大,使血管內一些纖維蛋白滲出管外,形成纖維膜圍繞微血管,而這樣的纖維膜阻擋了氧氣及其他營養的輸送,使皮膚產生溼疹及潰瘍,至於皮膚發炎反應,則可能是由於小靜脈內的白血球溢出血管,釋放出一些蛋白及自由基,破壞組織,並刺激纖維母細胞增生,組織因此纖維化。

 

重力性溼疹的治療,與一般溼疹相同,但因為較易發生敏感反應,用藥必須小心,且應塗抹藥性輕的類固醇,以免進一步影響血循,另外不要搔抓,否則容易發生併發症。

 

有人建議將靜脈瘤手術去除,但不一定能改變最基本血流動力情況,因此仍可能復發。最基本改善方式應是減少靜脈壓。

 

患者應時常將腳抬高,晚上睡覺也要墊高。當然,若平時也能躺著會更好,此外,肥胖者則要減重;因生活習慣或職業的關係而常坐著或站立著,如老師、護士,其他如經常坐著打牌,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的人,都要提早預防。久坐或久站後,最好按摩雙腿,及抬腿休息,並規律地穿彈性襪,而且組織纖維化或潰瘍發生時,一定要就醫,甚至考慮是否進行植皮手術,並切片檢查是否有惡性變化。

 

(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視文化 蔡呈芳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