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5歲的林小姐,在9年多前,因體重在短時間內驟降了3公斤,且經常莫名感覺到腹痛,趕緊到醫院就診檢查,才發現肝臟內居然已長有一顆12公分的腫瘤,經由切片檢查發現,竟然是罕見的胃食道基質瘤,當時在國內無法取得標靶治療藥物,因此先使用動脈血管栓塞手術治療,卻不見病情好轉,後來改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控制良好,病況也十分穩定。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陳彥仰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與一般的胃癌、腸癌不同,胃癌及腸癌是源自上皮的黏膜層所長出來的癌症;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由胃腸壁的間質細胞長出來的腫瘤,後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患者往往是因為腫瘤變大造成腹部腫脹、吞嚥困難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狀才察覺,近年來由於健檢觀念的普及,有些病人則是在進行其他相關的檢查時意外發現。
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方式除了手術之外,一般常見的放射線與化學治療的效果相當有限,然而在標靶藥物問世之後,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出現了重大突破,經臨床試驗證明三年的存活率已達到傳統治療的三倍以上。因此,自今年9月1日起,健保署針對胃腸道基質瘤術後輔助標靶藥物治療給付規範已做修正,只要符合下列一項條件即可使用三年,(一)腫瘤大於10公分,(二)有絲分裂指數大於10(50HPF),(三)腫瘤大於5公分且有絲分裂指數大於5(50HPF),(四)腫瘤破裂。
陳彥仰醫師表示,在臨床經驗中,有些患者會詢問胃腸道基質瘤是否有痊癒的可能性,首先醫師應與病人溝通治療的目標,進而評估對病人最佳的治療方案,以胃腸道基質瘤而言,只要控制腫瘤不惡化即代表具有治療效果,這也間接為許多患者對於腫瘤未「完全」消失,或沒有明顯縮小而產生的挫折感提出解答。
陳彥仰醫師進一步說明,有些患者按照標準劑量服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仍有可能會出現惡化,除了先確認患者是否確實遵從醫囑服藥之外,醫師會考慮先提高藥物劑量或使用第二線標靶治療藥物來檢視腫瘤對藥物的反應。若腫瘤無法得到控制,經外科醫師評估後,甚至可以考慮進行第二次手術。
陳彥仰醫師特別提醒,積極治療與定期追蹤是對抗胃腸道基質瘤的不二法門。許多患者對於胃腸道基質瘤感到陌生,缺乏對於疾病的認知,因此更需要充分和醫師溝通,了解自己的病情並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臨床上已有患者持續用藥超過10年的時間,目前仍穩定控制中,患者在對抗胃腸道基質瘤的漫長道路除了提醒自己保持樂觀的心態,也應確實遵從醫囑,有任何問題都應與醫師討論。
(受訪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陳彥仰醫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