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的種子──基因改造食物  -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i-Nature 編輯部


種子實在是很奇妙的東西。這麼小的生命竟能長成完整的植物,然後又可製造出成千上百個種子。種子是生命最原始的謎團,也是大自然得以延續最優雅的方式之一。在埃及古墓沉睡千年的種子,依舊可以發芽長大。

 

幾個世紀以來,農夫把今年收成作物的種子存下來,作為來年播種之用。可是孟山都公司卻說他們為了解決饑荒,所以發展出讓種子無法繁衍後代的「技術保護系統」。這種一般所知的「終結者技術」,是由美國農業部及Delta & Pine Land公司(孟山都的子公司)共同贊助的。這項技術改變了種子基因,讓子代種子無法發育。若農夫採用這種技術的話,將無法保存自己的種子,因此到了次年必須向孟山都採買新的種子才能播種。

 

梅文.J.奧利佛(Melvin J.Oliver)是分子生物學家,也是「終結者技術」的主要發明者。他沒有試圖說服大家這項技術的目的是要終止全球饑荒,而是說:「我們的使命是在面對外國的競爭時更有競爭力。」

 

批評者把基因工程改造種子稱為「自殺種子」。「透過販賣自殺種子,跨國生物科技跨司讓全世界最窮的農民不得不成為新形態的基因奴隸,」「世界發展運動」的艾瑪.莫斯特(Emma Must)說,「目前發展中國家作物有80%都是用農民自己留下來的種子種的。使用不育作物無法保留種子,這將意謂著不是生存,就是死亡。」

 

1999年10月,面對社會大眾對「終結者技術」的強烈反彈,孟山都公司心不甘、情不願地表示暫時還沒有上市終結者種子的計畫。這對反對者來說,或可視為是一次勝利。但與此同時,孟山都公司卻開始進行與「終結者技術」的相關研究,企圖發展新的技術來終止種子無法繁衍後代的其它基因重要特徵。

 

當我第一次知道孟山都公司有關終止種子繁衍能力計畫時,簡直是不寒而慄。我之所以感到驚愕,不純粹只是因他們這麼做。令人憂心的是,其它生技公司也看到這種技術所帶來的利潤,也開始有著同樣的計畫願景。

 

以阿斯特捷利康公司來說,他們為了能一再使用該公司化學藥劑的基因植物申請專利。同樣地,諾瓦提斯也為植物能抵抗諸多病毒及細菌感染的基因工程技術申請專利。唉,想不到若要恢復這些基因不抵抗病毒的唯一方法,竟然得靠諾瓦提斯公司賣化學藥劑。

從1999年開始,有12家公司替基因改造後便無法繁衍、或得依賴化學藥劑的種子申請24項以上的專利。如果他們不打算發展這些技術的話,當然不可能會花那麼多錢去申請。這些農業綜合企業深知,若能透過實質方法來推廣基因工程技術,並藉以掌控任何國家的糧食供應,將可帶來驚人的利潤。

 

對這些企業來說,終結者及其它無法繁衍後代的種子,只是單純的投機生意,目的是為了賺錢。在這個例子中,它甚至與農民的經濟利益,或消費者的營養問題無關。「孟山都的目的」,《瑞秋的環境及健康周刊》指出:「就是有效控制作為當今全球糧食的主要作物。」

 

孟山都公司農業部門的共同董事長羅勃.T.福萊利(Rober T. Fraley)似乎也同意這個說法。在該公司又成立另一家種子公司之後,他說:「這不只是所有種子公司的統一,而是整個食物鏈的統一。」

這個說法,顯得孟山都公司的口號更饒富意味了:「做得好,就是做好事。」

 

風險被誇大了嗎?

 

有關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始終是個充滿爭議的問題。鼓吹生物科技的人總說,基因食物的風險總是被誇大了。「目前全球有兩萬五千個有關基因改造食物的實驗,但沒有任何一個實驗有危險,」英國生技企業愛德凡達控股公司(Adventa Holdings)的發言人說,「大家可能以為如果這種技術很危險的話,一定是出過什麼差錯。」同樣地,在2000年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當時的候選人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說:「柯林頓總統時代的農業部長丹.葛里克曼(Dan Glickman)說,『經過嚴格科學的一再測試』,證明基因改造產品很安全。」

 

真的如此嗎?並不是。「科學家關懷聯盟」資深研究員珍.瑞瑟勒博士(Dr.Jane Rissler)是植物病理學專家,她花了4年時間設計美國環境保護局有關生技方面的規章,其中超過12項是生技政策,她也是全美基因改造食物之於環境風險的專家。瑞瑟勒博士仔細檢測這些實驗及研究之後說:「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從這些『沒有問題』的實驗裡根本看不出什麼,」她與同事瑪格麗特.梅倫博士(Dr.Margaret Mellon,美國農業部農業生技委員會顧問)如此寫道,「在許多案例中,負面的影響是極其細微的,即使透過儀器掃描也顯示不出來……這些實驗並無法提供安全的追蹤紀錄,也就是『眼不見為淨』。」

 

若是科學家真的看到什麼負面影響的話,恐怕會感到非常震驚。幾年前,有家德國生技公司開發出一種很普通的土壤微生物,叫克雷白氏菌,它可以分解木屑、玉米莖、伐木業及農業廢棄物,並在分解過程中製造出乙醇。這似乎是個很偉大的發明。基因改造的克雷白氏菌能分解腐爛的有機物,並在分解過程中製造出可取代汽油的燃料,能減少溫室效應產生的氣體。而且,據說分解後的剩餘物可加進土裡,作用跟堆肥一樣,可說百利而無一害。該公司在美國農業部的許可下,於美國奧勒岡大學進行微生物檢測。

 

就該公司預期的目的──減少腐爛有機的殘餘物並製造乙醇來說──基因改造的微生物是很成功。直到有位博士班學生麥可.荷姆斯(Michael Holmes)決定把分解過的剩餘物加進真正的土壤裡,卻發生了始料未及的結果。所有混合克雷白氏菌的種子都會發芽,但最後卻都死了。

 

是什麼原因殺死了這些種子?由於克雷白氏菌會與天然土壤裡的微生物會互相競爭,而阻礙了土壤繁殖力。一般來說,植物會透過一種叫「菌根菌」的黴菌,從土壤中攝取氮及其它營養。這種黴菌長在土裡,可幫助植物根部得到養份。一旦活生生的土壤裡加入克雷白氏菌,會使得菌根菌大量減少。一旦土裡沒有健康的菌根菌,植物根本就無法存活。

 

對我而言,研究者透過追蹤克雷白氏菌以阻止植物生長的機制,是科學驚人力量的展現。每一小匙土壤有著幾千種不同微生物,而它們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是科學家在這些實驗中發現了一些別的事,一些讓他們感到毛骨聳然的事。他們發現,一旦基因改造微生物被置入土壤之中,便會長期存留在裡面;也就是說,克雷白氏菌已變得屹立不搖──且無法毀滅。

 

指導麥可.荷姆斯研究克雷白氏菌的奧勒岡州立大學土壤病理學家伊蓮.英格曼(Elaine Ingham)說:「當數據第一次出現時,環保局指控我們沒有正確地執行計畫。不過他們徹底檢驗之後卻發現,整個實驗沒有任何問題──雖然他們很努力想找出問題……若是我們沒有進行這項研究的話,克雷白氏菌將會被官方認可而上市。」

 

遺傳學家鈴木大衛深知這是個不祥的預兆,他說:「基因改造的克雷白氏菌能毀滅地球上所有植物。這個事件實在是讓人感到不寒而慄。」

 

與此同時,孟山都及其它生技公司正忙著發展各種基因改造有機物,希望能讓它們上市。我們要怎麼知道這些產品是否安全呢?鈴木大衛說:「我們無從得知。即使我們大量使用這些產品多年,也無法獲悉它們是否安全。」

 

這樣的結果當然無法使我們安心,更無法讓我們對人類的未來有信心。但最令人驚訝的是,這種不幸確實有可能會發生。當然,我曾經盼望孟山都公司不至於做出危害地球的事。當然,經營這些公司的人或負責監督的政府官員,絕不可能讓如此危險的事情發生。當然,我也曾經以為基因工程所造成的危害,不可能有那麼嚴重。

 

但這已不是我第一次期待日後事實能證明負面的看法只是我一廂情願。這也不是像孟山都這種公司第一次製造新產品,並承諾將帶給人類更美好的生活,然而事後卻證明不是那麼回事。畢竟這是同一間公司,帶給人類多氯聯苯及橘劑(agent orange)──他們是最早開發出人工糖精的公司,後來人們卻發現人工糖精會致癌。

 

當然,這回孟山都公司說,大家一點都不用擔心……

 

「這些(基因改造)產品絕對安全。或許絕大多數(吃這些產品的人)並不知道它安不安全,但重點是你們不需要知道。(布萊恩.赫雷Bryan Hurley,孟山都發言人)

 

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接受投保的企業

 

生技業者一再告訴我們基因改造作物絕對安全。例如生技企業團體(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說:「透過生物科技製造的作物與食物十分精密。它們事先都經過深入且仔細的審查,是人類史上任何作物或食物都不曾有過的事……每樣能在市上販售的基因食物,至少當它們送到消費者手上時,都可安心食用。」

 

然而保險業者卻不認為如此。至今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願意接受生技公司的投保。

 

「為了保護自身商業利益,這些公司要如何才能規避損害賠償呢?」鈴木大衛教授提出質疑,「就是透過保險。事實上,在當代社會任何事物是否安全的指標,就是看保險業者是否願意承保。只要你付了足夠保費,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投保。但若是連保險業者也不願把錢壓在生化科技製造的產品上,表示風險一定很高或充滿不確定性,他們才不願意賭。」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家保險公司願意承擔因環境或人類食物鏈中基因改造有機物所導致的損失及悲劇。保險業者不願將保險費投注在可能與此相關的損失。

 

歐洲共同體對這個問題亦表達嚴重關切。1999年,倫敦《獨立報》聲稱:「歐洲各國政府正為有如原子彈落塵般危險的基因改造食物(GMOs)擬定計畫。這個由歐洲共同體規畫的五點緊急回應計畫,主要是針對若基因改造植物將導致疾病擴散,或野生生物的死亡……計畫的目的是為預防人類健康的災難,並阻止基因改造植物的失控繁衍,而防礙了原有物種的生長。」

 


(本文作者:約翰.羅彬斯)
(摘自:危險年代的求生飲食,由柿子文化出版社發行)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2/6/357.html#.USepHZPVUx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