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是民眾較陌生的癌症之一,常與胃癌混淆,事實上,這兩類的癌症並不相同,胃癌是一種腺癌,目前沒有標靶藥物可使用,而腸胃道基質瘤是屬於黏膜下的腫瘤,常發生在上下腸胃道,也是近年來讓醫界投入許多關切的一項癌症。過去長期被誤認是平滑肌腫瘤的一種,後來才被發現腫瘤是從胃黏膜下間質細胞長出的基質瘤,也解釋了過去藥物效果不佳的原因;此外,標靶治療藥物的出現,讓這項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也是引發關注的原因。

一名50初歲女性,入院後經診斷發現胃部有3公分大小的腸胃道基質瘤,經手術完整切除後康復出院,三年後因為肚子不適再次到院求診,發現腹部有多顆腫瘤,為腸胃道基質瘤復發,緊急手術切除五顆腫瘤後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基利克(Glivec),持續兩年後藥物失效,轉換成健保第二線用藥紓癌特(Sutent),目前情況穩定,腫瘤持續縮小,顆數也逐漸減少。台中榮總鄭紹彬醫師表示,由於醫藥技術的進步,讓不少癌症擺脫了不治之症的惡名,腸胃道基質瘤即為其中之一。外科手術切除仍為目前治療方式的首選,但針對較晚期及危險性較高的病人,則建議使用標靶藥物。

鄭紹彬醫師說明,目前用於治療腸胃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有兩種,基利克與紓癌特(Sutent),「基利克」利用透過阻斷c-Kit基因的信號,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是健保補助的第一線標靶藥物;而「紓癌特」則是針對PDGFR-α的突變,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同時亦能幫忙阻止新生的血管形成,避免提供腫瘤細胞氧氣及營養,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而自行死亡,是目前健保的第二線治療藥物。臨床上無法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的病患,會先提供基利克標靶藥物,並評估藥物對腫瘤控制的狀況,若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不佳,導致腫瘤復發或是轉移等現象時,醫師首先會考慮加重基利克的劑量至800mg,但大部分病人在加重藥物劑量後容易導致嚴重皮膚問題與水腫狀況等副作用,為避免此狀況發生,會選擇直接改用新一代的標靶治療藥物紓癌特。

腸胃道基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但由於初期並無任何異狀,等到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糞便潛血、腸胃道阻塞、及貧血等症況時,通常已經是較晚期無法使用手術完全切除,好在目前健康檢查的風氣盛行,多數病人都是在定期健檢時不經意發現到腸胃道基質瘤,一般來說,超音波等非侵入性的檢查效果較差,若能透過上下消化道的內視鏡甚至是電腦斷層等較高階的檢查儀器,則能大幅提高腸胃道基質瘤的檢出率,讓更多此類病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鄭紹彬醫師叮嚀,雖然腸胃道基質瘤的發生率並不高,但千萬別忽略其重要性,一旦發現基質瘤,建議要接受外科手術將其切除。此外,定期進行腸胃道健康檢查,也可提高早期腫瘤的檢出率,提高治癒率,若常有腸胃道不適的狀況也要立即求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