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療法要訣-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 遵守一天可以攝取的總熱量 •
• 決定一天可攝取的熱量為治療的基本
一旦被診斷出糖尿病時,主治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血糖值等數據評估病情,再參考其年齡、體格、勞動量等,估算患者一天可攝取的熱量大概是多少大卡。這就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一天可攝取的大卡,就等於「一天攝取的總熱量」。
這種一天攝取的總熱量,是以標準體重為基礎加以計算,再參考患者的年齡或勞動量等資料加以計算。比方說,年過中年的庶務工作者,或從事家務勞動者的攝取熱量,每一公斤的標準體重大概攝取20~25大卡就足夠。而從事粗重勞動者或運動選手,每一公斤的標準體重,大概需要攝取30大卡甚至更多。如果身體的活動量不多,又需要減量攝取的話,每一公斤的標準體重可以相對換算成25大卡,甚至更少,當作一天需要的熱量。
• 遵守已經決定的攝取熱量再觀察效果
患者可像這樣確實遵守計算好的「一天攝取總熱量」,實施一段時間後再評估效果。若高血糖獲得改善,體重也保持在適當狀態,就可以持續實施這種飲食療法。但是,若遵守決定好的攝取量,體重卻還是增加,或血糖值沒有往下降,就要改變療法,不僅要再減少攝取量,還得增加運動量,或再加上藥物治療。若因工作關係勞動量增加,千萬不要因此自行增加熱量的攝取,還是要找醫師評估再做決定。
• 持續飲食療法讓異常的食慾恢復正常
有些患者確信自己是因為有異常的空腹感而大吃大喝,才會得到糖尿病。因為異常的食慾而大吃大喝,長期下來,確實有可能因此得到糖尿病。如果是已經得到糖尿病的人,當病況開始惡化,或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不順時,也常會出現異常的空腹感,像這樣的食慾異常,就算繼續提供正確的飲食療法給他,他還是會覺得肚子餓。
再者,有些患者開始嘗試飲食療法後,整個身體似乎沒力了──其實這不是吃太少的緣故,而是血糖控制不良的關係。 往往要一直到飲食療法奏效,患者的食慾和食量慣性順利調整成功,回過頭來檢視,才會訝異自己過去怎麼會有那種暴飲暴食的行為。
• 不要暴飲暴食,分量與用餐間距要平均
早上一杯牛奶、中午一碗麵,晚上卻大吃大喝的偏頗型熱量攝取方式,簡直是要胰臟的β細胞超能工作,成為糖尿病惡化的因素。若想提升飲食療法的效果,除了維持一天可攝取的總熱量,還要一天三餐定時定量進食。用餐時,記得充分咀嚼食物,到下一次用餐時間最好間隔4~5個小時。不過,有些人因職業關係很難規律的進食,這就要靠自己的巧思安排出適當的休息時間,儘量做到每天準時用餐的原則。
如果是第2型糖尿病,跟吃飽飯之後的血糖上升速度相比,胰島素的分泌速度較慢或分泌不足,都會引發糖尿病。所以,習慣暴飲暴食,或者離下次用餐時間過短的話,對於拼了命製造胰島素,卻無法讓血糖上升的胰臟β細胞來說,無疑是又挨了一記悶棍。
• 膳食纖維多的糖質可抑制血糖上升
一樣是含有豐富糖質的米飯或麵包類,有些被吸收的速度快,有些卻比較慢。其差異就在於食物裡所含的糖質與纖維質的分量。糖質含量越多,吸收速度越快,但纖維質含量多的話,這種食物的糖分吸收速度就會變慢。
比方說,白米飯或白麵包的澱粉能被人體快速吸收,但糙米、麥飯、全麥麵包等的澱粉,卻是慢慢被吸收。如果糖分能夠慢慢被吸收,就能抑制血糖質急速上升。所以,比起膳食纖維多的糖質(糙米、麥飯、全麥麵包),愛吃白米飯或白麵包的人,至少應該攝取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海藻、豆類(大豆)等。而且,膳食纖維還能抑制脂肪或膽固醇被人體所吸收,因此可以預防糖尿病的重大併發症──動脈硬化。
此外,它也能預防或改善便祕,等於間接性防堵肥胖,或抑制血糖值的上升。但是,就算大量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不保證飲食療法一定成功。重點是盡可能在一天的攝取總熱量中,養成多多攝取這類食品的習慣。
• 可提升飲食療法功效的運動療法與藥物療法
一天三餐定時定量進食的飲食療法,加上每天規律的運動,不僅能促進胰島素的作用,還可提升飲食療法的效果。這意謂著想治療糖尿病,「飲食療法」與「運動療法」缺一不可。在治療過程中,若發現光靠飲食療法與運動療法無法讓血糖值回歸正常,就應該配合醫生指示加入藥物療法。
(本文作者/宮崎滋、小山律子)
(摘自/糖尿病食療事典/方舟文化出版)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2/6/985.html#.UR9C75PVUx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