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倫.迪格南(Aaron Dignan)/「隱流」(Undercurrent)數位策略公司執行長

 現在美國商業界的人士都在抱怨公司裡的會議太多了。驢子設計公司的麥克.蒙泰羅(Mike Monteiro)也有同感,但他選擇採取行動來改變這個現象。蒙泰羅設計並製作了會議代幣,每個代幣的有效時間為十五分鐘。開會時,專案領導人要用這種代幣來購買員工的時間。每個專案領導人每週只有固定數量的代幣可以用,一旦用光,就不再發放。此外,每個員工可以拿到一個特別的紅色代幣:紅色梅林(此名稱是向43Folders.com的創造者梅林.曼恩致敬)。只要使用紅色梅林,就可以讓任何會議立刻結束。員工若認定他們的時間正在被浪費,就可以使用這枚紅色梅林。 

 蒙泰羅並沒有公開他的實驗結果,不過這些代幣在網路上非常受歡迎,甚至後來可以在驢子飼料廠(驢子設計公司的商店)買到成套的代幣。這些代幣乍看像是某種貨幣,但重要的是,它們無法被賺取:每個人每週只會得到有限數量的代幣。這確保了會議代幣的稀有性,也使它們成為可供管理的資源。 

 更多案例 

◎有些知名的烘培店是以賣完為止著稱,而且一旦商品賣完就立即打烊。顧客們會因此一天比一天提早來排隊。 

◎聲譽卓著的大學,例如史丹福大學,只收數量非常有限的新生,這造成高中高年級的優等生之間近乎瘋狂的競爭。 

◎口袋怪獸(Pokemon)和類似的蒐集系列商品通常會加入一個訊息--蒐藏一整套--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很難抗拒的指令。 

◎每個節慶的「必買」玩具總是會銷售一空,而且短少的供貨量往往造成家長們不理性的行為,典型的例子是在eBay和其他二手市場上近乎荒唐的競價。 

 為什麼稀有性有用? 

 稀有性常令人聯想到那些有真實價值的事物,例如食物、住所、伴侶,以及各種較不豐富的天然資源。結果就是,當任何事物較為稀少時,我們的第一直覺會認定它的價值不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有人為了稀有的物品做出不理性的行為。蒐集的行為正是試圖降低稀有性的動作。身為以採獵為生的物種,我們出於本能地了解累積蒐藏的價值。蒐集和運用資源有益於存活,而我們天生就會做這兩件事。行為遊戲藉由迫使我們對有限的資源做出選擇,讓我們的決定產生意義。 

 在遊戲設計中使用稀有性 

 運用稀有性有利於在多人玩家的系統中加入一點競爭的元素,同時也能在單人玩家的系統中提升策略性和操控性。想想玩家需要完成怎樣的目標。考量資源可以如何先被隔絕,之後再透過遊戲的進行提供給玩家。把稀有性當作探索的邀請,讓人們認為在其他地方可以找到更多的資源。記得,即使只是讓玩家輪流玩遊戲,也是稀有性的一種表現方式:每個玩家必須好好把握自己在每回合中唯一的機會,盡其所能。任何必需品或有幫助的物品都可以被施加限制,進而變得稀有。接下來,就得決定玩家們是否能取得這些資源,如果可以,又將如何取得。在許多遊戲中,每一關或每回合的最後會出現額外的資源,這使得稀有的物品變成了獎品。
一定要先客觀,才能培養出「自律心」、「冷靜心」、「預測與觀察力」。隨時從各種角度觀察事物,則是自由切換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鍵。(本文摘選自《加入遊戲因子,解決各種問題:激發動機、改變行為、創造商機的祕密》,先覺,2012年6月25日出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