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貝尼森(Gary Burnison)/

編按: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柳傳志在一九八○年代懷著美夢有可能成真的願景成立公司,後來成為中國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業者,也是舉世成長最快的個人電腦廠商。二○一○年,聯想名列世界第四大的個人電腦廠商,營收將近一百七十億美元。以下是書摘是他接受本文作者訪談的內容......

 一九九○年代初期,中國放寬規定,允許較自由的貿易。於是,包括電腦公司在內的外國公司蜂擁而來。雖然外商製造的電腦與中國製相比價格較高,但品質也較好。柳傳志決定研究外國的競爭對手,向他們學習,而不是默許他們搶占市場。

 「當時我們在中國的市占率只有二%,」柳傳志回憶說。「在我們與外國企業競爭時,對個人電腦產業做了深入和完整的研究,比如研究該如何開拓市場,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控制壞帳等等。」

 學習的靈活度和隨時可調整應變的領導力,是追求成功的重要先決條件,而柳傳志就展現出這種特質。他提出了一項計畫,從西方競爭對手那裡,獲得深入的產業知識。聯想是惠普的經銷商,而它也從惠普那裡學會了如何行銷並組織銷售管道。聯想也從英特爾和微軟那兒,了解西方科技公司如何運作。

 這個策略反映出柳傳志在領導力上的主要教訓:熟悉你的行業。除非領導者及其團隊了解企業的每一個層面—技術的進步、客戶的需求,和競爭對手,否則就無法有效的競爭。

 雖然所有產業都面臨改變,但在技術方面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電腦的速度變得更快、更強大、更便宜。柳傳志把科技產品比喻為新鮮水果:趁現在趕快賣掉,否則它們很快就會失去價值。聯想藉著創新獲得競爭優勢。一九九六年,該公司頭一次成為在中國市占率最高的個人電腦,也首次推出了自家品牌的筆記型電腦。聯想為了降低零組件成本,與產業巨頭如英特爾進行談判。雖然聯想的規模太小,沒有多大的談判能力,但聯想能夠改善供應鏈、減少成本、降低價格,因此提高了銷售量。此舉既有象徵性,也有策略性。在柳傳志的領導下,聯想的供應鏈的效率,比起通常較關注關稅或外匯風險的中國公司來,更像跨國公司。

 這家現在以Lenovo名號知名的公司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球的個人電腦產業都有全盤透徹的了解,因此準備採取大膽的行動:以十七億五千萬美元買下IBM個人電腦事業。這項交易宣布的時間是在二○○四年十二月,《紐約時報》說聯想是「新興中國產業巨頭雄心的象徵,要在其國境之外,創建全球品牌,瓜分市占率。」在中國,這項交易被人比喻為蛇吞象,因為當時聯想的年營收不到IBM個人電腦部門及其ThinkPad品牌的二五%。

 在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聯想不斷擴大自有品牌產品,並開拓新產品線,以LePhone打入新興的行動上網領域,這是對蘋果iPhone的回應。LePhone先在中國市場推出,等到產品站穩腳步,再擴大到其他地方。這個新產品是聯想設在中、美、日等地研發團隊的結晶—柳傳志所謂的「技術累積」的成果。

 公司在二○一一年推出另一個行動上網產品: LePad平板電腦。雖然聯想面臨缺乏新產品創新的批評,不過柳傳志說明了公司的謹慎態度:「中國有句諺語:『三思而後行。』如果你沒有三思而行,就可能會失敗或者遭淘汰。」在他看來,創新必須有周密的計畫,以避免產品失敗付出高昂的代價。「我們累積資本,尋求目標,並朝著目標堅定地前進。」柳傳志說。「你必須三思,才能避免被淘汰。」(本文節錄自《大無畏》,時報 2012年3月9日出版)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