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關於心血管病發病的時間性研究揭示,心肌梗死等猝發性心臟病的發作,在一天中有兩個高峰:起床後1~2小時和此後的10~12小時,尤以第一個高峰更為明顯。以往人們發現高血壓也有這種雙高峰規律,即早晨7~9點和下午3~5點時血壓升高,以致腦中風在這兩個時間段也呈高發現象。這個規律對於冠心病的治療和用藥有重要指導意義。

專家們指出,要是能在高峰到來之前用藥,無疑能減少猝發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此,專家們提出了一種生物節律健康法,認為早起早睡,生活規律,能有效地降低這種危險因素。與此同時,還可配合藥物治療。通常服用的治療心血管病的藥物,在服後24小時左右才能達到有效治療濃度。

因此,一天一次的藥物應在早晨6點服用,一天兩次的應在早晨6點和下午3點服用,一天三次的應在早晨6點、中午12點、下午5點服用。這樣就有可能抑制雙高峰的出現,減少猝發心臟病和腦中風的危險。

根據冠心病發作的這種雙高峰規律,冠心病患者的鍛鍊也需“撥誤反正”,應將傳統的晨練改為晚9時鍛鍊。有些人的心臟病突發就是因晨練不當所致。晚9時鍛鍊一方面避開了發病的高峰期,另一方面還可促進血液迴圈,降低發病隱患。冠心病患者的鍛鍊應適度,早起後可散散步,做做操,晚鍛鍊時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項目進行,時間約40分鐘左右,但必須遵循在鍛鍊中和鍛鍊後無明顯不適感的原則。病情較重的患者,鍛鍊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治冠心病可“中西合璧”

有少部分病人在做完支架和心臟搭橋手術以後,心絞痛還可能復發。在這方面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優勢,一方面西藥規範化治療還應該堅持;另一方面,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只要辨證準確,可以減少手術後心絞痛復發。

有些冠心病人不適合手術

病例:老張今年72歲,確診冠心病10多年了,雖然血管狹窄嚴重,但由於血管條件較差,做不了支架治療和心臟搭橋手術。平時經常出現心前區疼痛,尤其是活動時,走不了多遠就犯病,渾身沒勁、氣短、頭暈、雙腿發麻。

做不了手術的冠心病患者單純服西藥治療雖然能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但如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可以明顯提高病人的活動耐量。打個比方,原來走100米犯心絞痛,現在走500米才犯病,這就是活動耐量提高了。中藥治療雖然不可能使狹窄血管恢復正常,但可能會通過增加心臟側支迴圈,提高心臟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而發揮作用。

冠心病術後渾身不適

病例:老王今年66歲,一年前患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做了搭橋手術,一共搭了4根橋。手術以後,心口倒是不疼了,但經常感覺心裏很煩,動不動就發脾氣,沒精神,渾身沒勁,吃飯沒胃口,睡覺也不香。

冠心病患者手術後心絞痛常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術後的康復過程常因人而異,有些人症狀非常多,渾身不舒服。這方面也是中醫中藥的特長,手術作為一種創傷,可能引起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平衡紊亂,中藥通過辨證施治,扶正祛邪,可明顯提高生活品質。

支架術後血管還會再狹窄

病例:老李今年50歲,一年前因冠狀動脈狹窄超過90%,做了球囊擴張術,隨後放了3個支架,沒想到手術後才兩個多月,胸悶、胸痛再次發作,去醫院復查發現做手術的血管又變窄了。

做完支架的血管也有可能再次狹窄,這是個世界性難題。其實,血管再狹窄就好像中醫的“血淤”,手術後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活血化淤中藥,對減少血管再狹窄的發生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這種方法非常符合我國國情。

心梗後可能發展為心衰

病例:老梁今年71歲,8年前得了急性心肌梗死,經住院搶救治療好歹撿回一條命,可是近3年開始出現喘憋,活動時加重,晚上睡覺時經常憋醒,得坐起來喘一會兒,腿也有點腫。到醫院檢查發現老梁的病情已經發展到心衰。

心衰是多種心臟病發展到後期的一種病理狀態,冠心病患者得了心梗以後常常會逐漸進展為心衰,如果不注意控制,延緩心衰的發展,症狀常越來越重。中西醫結合治療雖然不能治愈心衰,但確實可以延緩其發展,使病情長期穩定,甚至通過堅持服藥還可能使心臟功能有所增強。

心肌缺血會導致心跳慢

病例:老王今年65歲,患冠心病多年了,最近一年經常感到胸悶憋氣、頭暈,有時眼前發黑。去醫院檢查發現心跳偏慢,有時還有心臟停跳的現象。醫生告訴他必要時可能需要安放起搏器。

老王得的病叫“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主要是由於心臟傳導系統退化所導致的。冠心病心肌缺血也可以導致心跳慢,導致病人頭暈、心慌、胸悶、眼前發黑等症狀。中醫治療心跳慢有一定療效,但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對於因種種原因未安放起搏器的患者,中醫藥治療不失為一種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