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斑〈黑斑〉-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蔡呈芳 醫師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

什麼是黑斑?
在台灣,所謂黑斑一般是指肝斑,然而也有人把所有臉上的色素斑都稱為黑斑;在中國,肝斑則稱為「黃褐斑」。肝斑是一種常見於育齡婦女顏面的色素斑,呈現對稱性分布,邊緣不規則,偶見於前臂及頸部皮膚。

依色素存在的深度,可分成淺層褐黃色的表皮型肝斑及灰藍色的真皮型肝斑。另有一種表皮及真皮型肝斑同時存在的,稱為混合型。肝斑在有色人種較常見,如西班牙裔、亞裔人。多數在青春期後產生,但在印度、巴基斯坦、中東地區,小於十歲即可能發病。臨床上,肝斑主要分布方式有三種:分為顏面中央型、蝴蝶斑型及下顎骨型。肝斑之所以得名,與肝氣鬱結無關,有人說是顏色像肝臟,也有人說是肝斑發於顴骨時,外形如同肝臟。

肝斑惡化因素包括陽光、懷孕、口服避孕藥、內分泌疾患、化妝品及藥物,尤其以陽光為主,任何肝斑治療,如果不能同時作好防曬,最後都將是枉然的。肝斑治療起於防曬,也終於防曬。肝斑的防曬,是減少日曬,至於選購之防曬品必須防曬係數〈SPF〉大於十五,且同時能防UVA及UVB。

在治療上,最傳統的是用漂白方式,如外用雙氧水及維生素C。但最有效的,還是一些外用抑制黑色素製造的藥品,如對苯二酚及壬二酸<俗稱杜鵑花酸azelaic acid>。

對苯二酚,又名氫琨,是公認最有效的美白成分,然而一些副作用如皮膚發紅、脫皮或偶有刺痛則十分常見,雖然在停用後可自行回復,但也造成醫師及患者很大的困擾,也因此合併外用類固醇、維生素A酸的三合一「雞尾酒」療法,是傳統上最常用的醫療美白配方。然而如果不幸產生一種稱為赭色症的藍黑色色素沉澱現象,卻常是不可逆的。

據統計,美國至少有五、六百萬對苯二酚使用者,而赭色症之報告則至今不到二十例,至於在台灣,似乎也無正式赭皮症之報告。由於上述原因及潛在致癌性的考量,對苯二酚外用製劑在歐洲及日本已停止使用,但在美國及台灣,對苯二酚仍是唯一被認為安全有效的美白藥品。

至於壬二酸,這是一種由造成汗斑的皮屑芽胞菌培養基中所提煉的天然物質。雖然其正式用途為青春痘,但亦廣泛使用於各種發炎後色素沉著、雀斑、黑斑,尤其是伴隨青春痘之色素沉著。而因其取自天然之特性,也有人特別用於孕婦之黑斑。但百分之六十略有刺激性,且似乎需要較久才產生肝斑治療的理想效果。

而在化妝品方面,目前廣為人知的果酸,用於黑斑時,多半只是輔助其他有效成分,低濃度單獨使用效果不是很好,且需六周以上。但也有人以高濃度果酸換膚獲得不錯效果。而除了果酸外,維生素C及其衍生物,麴酸〈kojic acid〉及熊果素〈又名捕黑素arbutin〉是美白化妝品中較常用的成分,一般於四至六周見效。

麴酸是一種發酵產品,在一九八八年日本即有麴酸化妝品上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有多例接觸性皮膚炎之報導。而熊果素在結構上近似對苯二酚,現有文獻似乎也顯示其作用機轉相近,至於副作用方面,雖未出現赭色症之病例,但高濃度使用下,部分副作用卻與對苯二酚相近。

除了上述成分外,一些植物或天然成分也逐漸被使用,如甘草、桑椹萃取物〈mulberry extract〉、菸鹼醯胺,但整體而言,這些成分的效果並不見得特別好。

黑斑護理說來不難,只是需要持續治療加上全面的防曬。至於一般所說的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茶、咖啡、辣椒〉、服用鈣質以改善酸性體質、強化肝臟解毒功能,都無明顯的科學根據。其實單單防曬一項,已經不易,除生活規律、舒緩精神壓力,不需再作無謂的限制。

                                 (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視文化 蔡呈芳著)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