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蔡呈芳 醫師
 
 

 

【文章出處】DrSkin www.drskin.com.tw

 

痱子是汗腺排出不順所引起的疾病,在台灣濕熱的夏季,十分常見,特別是小孩幾乎都曾有過長痱子的經驗。

由於汗管阻塞深淺的不同,痱子由淺到深分為四種:

晶狀痱子
發生於新生兒六至七天、曬傷後、高燒後,僅一至二公釐,有如透明小水珠,並不會發紅或發癢,一至二天就自行痊癒,好發於新生兒頭、頸、上半身。

紅痱子
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痱子。在天熱、出汗、密封情形下最易形成,新生兒第十一至十五天是好發期,四肢彎曲側、脖子、腋下、鼠蹊、頭、前胸,都是好發處。整片皮膚布滿針頭般大小的紅色丘疹,刺癢難耐,摸起來粗粗的有如砂紙般。如果不再出汗,也需要一到二周時間,汗腺重新打通後才會好轉。

性痱子
膿包性痱子是紅痱子發炎較嚴重時的表現,由於發炎細胞湧入皮膚,死亡分解後形成膿包。膿包性痱子本身並非細菌感染,但因搔抓破皮,也可能導致續發性細菌感染,進而形成毛汗孔炎及汗腺膿瘍。

深痱子
反覆痱子發作後,形成汗管於表皮及真皮交界處的阻塞,因阻塞位置較深,因此外觀呈現皮膚色突出,有如雞皮般,疹子可隨溫度變化而改變大小,但局部因汗腺阻塞而排不出汗,可因此導致全身倦怠無力。

出汗雖是痱子的主因,但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由於汗管必須經過皮膚表面的角質層,因此如果穿著不透氣衣物而導致角質層水腫及糜爛時,也會促使痱子的形成。另外表皮過分角質化、外傷〈摩擦、灼傷〉、曬傷、細菌毒素,也都可能導致汗管排出口的阻塞或汗管的斷裂,而形成痱子。

痱子的治療並無特殊有效方式,減少出汗、穿著寬鬆吸汗衣物、使用痱子膏、減少磨擦是基本的處理。只要不再出汗一、二周內會自行痊癒。由於痱子發作時皮膚較為脆弱易受刺激,可給予燕麥粉泡澡,並避免使用一般肥皂。如果有大型膿腫形成,可予以切開排膿,或給予口服抗生素。

而在食物方面,有人建議少吃高鹽食物,以減少汗中的鹽含量,但是否真有幫助值得懷疑。另外在六○年代,也流行每天口服維生素C一公克,來治療痱子。

                           (摘自從生活中照顧皮膚 台視文化 蔡呈芳著)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