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凱/聯訊創投公司(Harbinger Venture)共同創辦人及美國總經理

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涵養有它不斷深化、沉澱的次第,
文化的高度與文創的廣度之間的關係有如金字塔,
不追求高度,不會有廣度。

 十幾年前,我曾延請一位在資訊界擁有輝煌經歷的高級主管加入經營團隊,他的工作表現非常出色,幾乎無懈可擊,只是衣著不大注意打點,襯衫頭兩顆釦子經常敞著。過了兩三個月,我終於按捺不住,客氣地問他:「不扣第二顆釦子,這是你刻意的風格呢,還是你常忘記?若是風格,我完全尊重,若只是沒留意,讓我提醒你忘了扣釦子。」

 一個人不自覺的習慣或是出自品味的抉擇,久而久之便形成他的風格。但是一個組織或一項產品的風格,必然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文創,從品味、風格到時尚之路

 現代商業競爭的角力點,近年來逐漸由硬實力轉向軟實力。創造消費者適悅的消費經驗,勝於追求生產效率;產品功能固然重要,究竟不敵令人怦然心動的美觀外型。過去歐美亞三大洲的分工,亞洲致力於效率的創新,美洲在科技創新遙遙領先,歐洲則在形式創新上擁有悠久的傳承。隨著亞洲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內需市場的擴大,亞洲產業升級由硬而軟,創新的主軸由效率、科技而轉向形式,這是一個良性且必然的趨勢。這幾年各地文創產業園區如雨後春筍,風格力競爭或美學經濟的呼籲甚囂塵上,都是令人鼓舞的發展方向。

 然而開發風格競爭力和增加生產競爭力完全不同,後者是一種可複製、績效可預測的投資,工廠裡只要架上最新、最自動化的生產線,生產力的增加立竿見影。至於風格,本來最忌諱的就是一窩蜂人云亦云,更何況美學與經濟各有不同的追求,文化和文創發展的仰角也自有其高低。

 文化可以寂寞,文創卻需要掌聲。文創的艱難之一是,這條從個人品味到產品風格到社會大眾趨之若鶩的時尚之路,其間曲折無人能夠掌控,終點也沒人可以預見。

 論當今經營風格最為成功的企業,非蘋果電腦莫屬,蘋果的成功幾乎完全來自賈伯斯,賈伯斯的招牌是禪風般的簡約風格,這個美學訓練他自己歸功於大學一門美術字體的課程。蘋果的成功大家嚮往,成功的路徑似乎清晰可辨,然而看不清楚的是,需要多少個失敗的賈伯斯才能栽培出一位成功的賈伯斯?什麼樣的社會氛圍才不會早早扼殺了年輕的賈伯斯?如何建立一種組織文化,能夠在信任一個人的獨特品味和掌握社會脈搏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風格,需獨特而有底蘊

 風格最重要的成分是獨特,獨特必定得另闢蹊徑,選擇前人未曾走過的、沒有路標的幽林小路。畢卡索說:「吃番茄時我看番茄一如眾人,畫番茄時我跟眾人皆不相同。」獨特縱然追求標新立異,卻不能一無所本,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在寬闊的照壁上用各國語文重複梵谷給他弟弟的忠告:「要多進博物館(Go to the museum as often as you can)。」畢卡索也說,他的每一幅畫裡都有前輩畫家的影子。建立風格,不只是創新,也要有底蘊。

 既曰獨特,起初難免受到懷疑和排斥,越是強調團結和諧的社會,獨特越難以存活;反之,一個社會能夠容忍亂度,接受失敗的嘗試,獨特的風格才有呼吸的空間,才有時間擴散,贏得足夠的掌聲。

 文創的艱難之二是,創意沒有經濟規模。二十人的創意團隊不見得比兩個人的創意小組更有創意,六個月的開發專案也不可能縮短成兩週。創意的產生既不是全盤複製的無性繁殖,也不能依賴耳濡目染的近親交配,最難得的創意有如基因突變,其來雖然有因,其過程和結果卻隨機而不可預測。因此,文創一如有機精緻農業,不但無法以機械方式大規模耕作,還多少得靠天吃飯。

 時尚,在短暫與永恆間烙印

 各種不同風格百花齊放,競相爭取青睞,其中稍有成功者即遭受抄襲或模仿(模仿是最真心的讚美),更為成功者成為時尚,領一時風騷,無奈掌聲越多,時尚獨特的魅力也隨之一點一滴消失。當流行的潮水退去,某些時尚猶如留在沙灘的腳印,潮去無痕;某些時尚卻能帶著時代的印記走入人類的集體回憶,像是十八世紀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充滿波動線條的新藝術(Art Nouveau),或是二○年代反映資本主義自信的裝飾藝術(Art Deco,沿上海外灘的許多西式建築多半屬於這一時期的風格),都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的資產、世世代代反芻的食糧。

 現代主義的拓荒者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曾經如此主張:構成美的一種成分是永恆的、不變的,另一種成分是相對的、暫時的。文創的艱難之三便是,永恆與短暫這兩種成分如何調配?追求永恆便難以掌握時代脈搏,緊抓時代牢牢不放終究會時過境遷,若調配得宜,成功的文創可以創造時尚(vogue),不然,頂多造就一時的熱潮(fad)而已。

 以上述說發展文創產業的種種艱難,不是噓聲,更不是看衰文創,不過提供一些「思之食」(food for thought)罷了。家裡老人家曾說:「富一代會吃,富二代會穿,富三代會送禮。」一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涵養有它不斷深化、沉澱的次第,文化的高度與文創的廣度之間的關係有如金字塔,不追求高度,不會有廣度。(本文節錄自《錫蘭式的邂逅:我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遠流,2012年7月1日出版 )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