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克羅格魯斯(Mikael Krogerus)、羅曼.塞普勒(Roman Tschappeler)/自由新聞工作者、媒體代理公司guzo執行

德萊克斯勒—西貝特團隊績效模型
怎樣將小組打造成團隊


 團隊績效模型和策略有好幾百種,其中一種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是由葛洛夫顧問公司創辦人 萊克斯勒(Alan Drexler)和西貝特(David Sibbet)開發的。這套模型說明專案參與者通常會經歷的七個階段。

 請根據以下模型中的箭頭,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問題代表我們在當下對自己的疑問:在中間的問題是「我為什麼在這兒?」,接著則是「我們會怎麼做?」,最後是「為什麼繼續下去?」。此外,還有一些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參與者在那個階段的感受:包括他們在進行期間的感受,以及在順利完成這個階段時的感受。這些階段當中,許多答案似乎都是不言自明,而且瑣碎,不過經驗顯示,這些階段是每一個團體都會經歷的。如果你們跳過某個階段,日後還是得回到這個部分。


 如果你們在領導某個團隊,那麼應該從專案一開始就提出這個模型。在專案開始之後,定期詢問參與者這些問題:
• 你們進行到哪兒了(專案的哪個階段)?
• 你們得怎麼做才能進入下個階段?

 如果你們不確定目前你們團隊進行到哪個階段,看看模型中每個階段附上的形容詞,問自己哪些形容詞可以貼切地描述你個人,哪些則可以適用於團隊上頭。

 別因為團隊中的負面情緒而感到膽怯。如果早該處理的議題一直壓抑下去,接連好幾個階段都得不到解決,那麼到了最後階段你們還是得去處理;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早點公開衝突,把問題解決。

 當心!千萬別試圖將這個模型硬套在你們團隊上。這個模型只是指引方向的輔助工具:就像是羅盤一樣,而不是心律調節器(pacemaker)。

 唯有當有人勇於跨出第一步時,團隊才能向前邁進。身為領導者的你們,應該做好準備,成為第一個勇於犯錯的人。(本文摘自《如何下決定:史上最簡單的問題解決手冊 讓任何人不再難以下決定》,大塊文化 出版,2012年3月5日)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