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9).JPG  

二十一世紀的三刻學習

鄒景平/資訊科技專欄作者

 二十一世紀的學習,可以用三個「刻」來代表,那就是學得深刻、練得刻意和悟得刻骨。這三個刻,環環相扣,相輔相生。

 學得深刻,主張的是學習要有深度,不是浮光掠影而已,現在大家都會很直覺的認為讀的材料越多越好,其實深讀一份好材料,比泛泛瀏覽十份資料來得有價值,若是深讀之後,能再寫出一百字之內的總結,或是提出幾個要持續探索的問題,那你的知識樹就更牢固。

 二十世紀時,因為資訊匱乏,我們的學習,大多從教科書而來,教科書大都只能點到主題,無暇旁及與主題相關的背景。例如我們都讀過杜甫的「春望」,老師的教學重點都放在對這首詩的解釋上面,卻忽略了要解說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使得學生難以體會遭逢兵荒馬亂的詩人沉重心情。

 其實現在網路這麼發達,老師可以把「分析杜甫創作春望的時代背景」,作為學生分組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接著可以用「舉出一首與春望類似心境的杜甫的詩」,讓學生逐步認識杜甫詩作的特色。這種活潑的、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因為有網路,才得以實現。

 新知識若是能與既有知識連結,學習就更能深入,假如學生已對唐朝安史之亂的動盪有所認識的話,對「春望」的體會就更深入一層了。

 練得刻意指的是有計畫的、持續的練習,至少要幾千小時以上,英裔加拿大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以《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等暢銷書聞名,他堅信「創意得花大量的時間來培養、練習。」

 去年底,葛拉威爾出版第三本書《異數》(Outliers),探討傑出的成功人士為什麼與眾不同。他指出,不管哪一種專業,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成功的創意與創新,往往需要相當長的醞釀期,而充滿創意的成功人物全都經歷過一段長時間、專注又有紀律的鍛鍊期。

 假如我們「學得深刻」,也「練得刻意」,自然體悟就深,要悟得刻骨銘心,也跟思考和觀照有關,通常我們都太沉浸在主體的內容之中,以「當局者」的角色與內容互動,過於計較考試的成敗得失,卻忽略了要轉換角色,從「旁觀者」的冷靜心情,來觀察和省視自我的學習,如此,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領悟。

 學得深刻、練得刻意和悟得刻骨,這三件事,都要花費很多時間,要學得深刻,自然不能學太多項目,所以明朝大哲學家呂坤強調「學貴有擇」,我們千萬別掉入「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多學益善」的迷思之中。(論壇上發表)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