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與EMBA的小眼睛貓頭鷹_推動進步的力量是靠甚麼?


正如同吉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教授史洛波達(John Sloboda)所說:「絕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成就者有一條『快速成功之道』。」史上最成功的高爾夫球選手尼可勞斯(Jack Nicklaus)的看法也一樣:「沒有人可以不經過練習,不經過大量的思考和不斷揮桿擊球,就可以熟練高爾夫球運動的種種技巧。大多數高爾夫球員最感到挫折的不是缺乏天分,而是沒有辦法始終如一地揮桿擊出好球。而要做到這點,唯一的辦法唯有多練習。」

艾瑞克森指出,透過拉寬視野,我們也會看到練習的重要。想想看,今天在人類努力自我提升的每個領域,標準幾乎都大幅提高。就以音樂界為例:李斯特在一八二六年創作第五號超技練習曲《鬼火》(Feux Follets)時,大家都說這首曲子太過困難,無法彈奏,但是今天每一位頂尖鋼琴家都會演奏這首曲子。

運動界的情形如出一轍。一九○○年奧運會場上,當男子一百公尺短跑冠軍跑出十一秒的佳績時,大家都認為奇蹟出現了。但是今天,這樣的成績恐怕連進入全美中學田徑選手選拔賽的最後決賽都有問題。一九二四年的奧運會根本禁止選手在花式跳水競賽中出現空中翻騰兩圈的動作,因為太危險了,但現在這是很平常的動作。在一八九六年奧運馬拉松賽跑項目得冠軍的跑者速度只比今天波士頓馬拉松賽的參賽標準快幾分鐘而已,成千上萬名業餘馬拉松跑者都能跑出這樣的速度。

學術界亦然,標準一直不斷往上提升。十三世紀的英格蘭學者培根(Roger Bacon)表示,要精通數學,非得花上三、四十年的工夫不可。然而今天,幾乎每個大學生都學過微積分。以此類推。

重點在於,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天分愈來愈高:達爾文的演化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所以,一定是因為大家花更多的時間練習,練習得更勤、練習方式也更聰明的緣故。所以推動進步的力量乃是練習的質與量,而非基因使然。如果這是社會進步的原因,那麼個人的進步也一樣。

馬修.施雅德(Matthew Syed)/英國《泰晤士報》專欄作家

(本文節錄自《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熱忱+深度訓練,讓你在高壓力下仍能表現出色》,遠流出版 ,2011年9月1日出版)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