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是MOOC的脊樑_小眼睛貓頭鷹 EMBA

其實仔細探究MOOC,它的脈絡起於早期英國的完全非同步線上課程,由於web 2.0帶來大量的社交工具和網站,讓主持的老師可以靈活應用,再加上智能手機的迅速傳達,讓有明確目標的群體學習更有行動力爆發力。

一般而言,MOOC最常使用下列五種社交媒體工具

一個維基(wiki)網站,例如 Wikispaces,這是一個可免費加入的維基雲端服務網站,最適合放置課程進度表與內容,可參考mobile learning MOOC of 2011(MobiMOOC),它就是很好的Wikispaces使用範例。

一個討論區例如Google網上論壇(Google groups) 或郵遞列表,它能透過主旨方式,讓討論的議題可以被明確歸類,方便學習者查詢,並促成線上有效的分享。

微博(例如推特、噗浪或新浪微博),它能讓學習者迅速交換想法或網路資源

社會化書籤,例如美味書籤(delicious),它讓參與者分享重要的網路資源,並能在日後迅捷的取得。

虛擬教室,例如Homemeeting或 Elluminate,它能促成同步會談,讓人們提出不同的問題,並激發討論。虛擬教室能促成更人性化和立即的互動,對於專家而言,也是表達觀念架構的好平台。

以上工具,除了虛擬教室之外,都是免費的,我也從2007年開始,都曾深入使用過一段時間,最近兩年上課時,最常使用的是wikispaces,我讓學生合作撰寫網頁,或把他們的多媒體作業上傳,彼此觀摩賞析。同時我也把每次上課的投影片和參考資源放在wikispaces,提供學生參考。

由於MOOC是由加拿大的學術界推動, 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都是歐美知名的數位學習大師,他們醉心於開放課程的推動,兩人聯手完成了幾次開放課程的教學,從累積的經驗中,推導出MOOC的教學模式和指引,詳見MoocGuide(http://moocguide.wikispaces.com/0.+Home+Intro+to+MOOCbox )

我瀏覽了一個MOOC的課程,主題是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MOOC of 2011 (MobiMOOC)),雖然只是六週的課程,除了課程進度和學習資源外,投影片、虛擬教室的上課視訊內容、播課等教學內容,一應俱全,好處是囊括許多訊息,缺點是無從分辨出最重要的資源,看來西方人很難瞭解「少就是多」的真諦。

假如說完全非同步線上課程是web 1.0時代的產物,那麼MOOC(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就是web 2.0環境下演化出來的新模式,它以開放為號召,也沒有入學限制,不收學分,缺點是沒有證書或學分,除非學習者的求知慾極強,否則很容易半途而廢。

為了解決開放課程沒有學分的問題,George Siemens等先驅提出OERU(開放課程資源大學)的構想,只要學習者付出適當的學分認證費,並加上課程學習,就能獲得對應的學分,推而廣之,或許透過開放課程獲得學位的途徑,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這對於貧苦又好學的全球年輕學子,真是個好機會!

鄒景平/總裁學苑專欄作家

(本文刊登於總裁學苑。歡迎您在讀者論壇上交流發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