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沒有多少官員愛做運動,很難令人對香港的體育發展有什麼信心。

如果香港的特首年年參與馬拉松,與各跑者一起拼這42.195公里,而不是高高在上為馬拉松起跑鳴槍,傳媒會視他為堅忍的硬漢,而不是向中央唯唯諾諾的芝麻官。如果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民政事務局負責香港的體育)愛運動多於教訓記者,由他推銷申辦亞運也會多點公信力。

官員不愛做運動,對體育發展的支持有限,但體育賽事的開幕禮和頒獎禮,總會找到官員的身影。每年的渣打馬拉松開幕禮總是由特首鳴槍,但香港政府對辦長跑比賽 的態度如何,大家有目共睹。李麗珊(香港前風帆運動員、奧運金牌得主)、黃金寶、李慧詩及黃蘊瑤(三人為香港著名單車運動員),任何一人都較特首受歡迎,比他更有資格鳴槍,他們才代表馬拉松堅毅及不屈不撓的精神。

倫敦、巴黎、布拉格等大城市是把10公里、半馬拉松、馬拉松比賽分開不同日期辦,並把最美麗的街道給跑者,以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參加、帶動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形象。近年最急速冒起的是東京馬拉松是最好的例子,吸引不少台灣及香港跑者遠赴日本參加。

香港則把全部項目堆在同一天舉行,封路時段也相當吝嗇,10公里的跑者要於半夜出發,到終點時連早茶也喝不了,因為茶樓仍未開門營業!參加長跑像做賊一樣,凌晨要起床出門口,跑完回家仍未天亮,傷殘運動員更連輪椅賽也沒有機會完成,因為大會設的時限太嚴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在平日落實健康飲食? -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很多人對於如何準備健康的膳食都具備相當豐富的知識,但是基於種種因素,他們覺得要將這些知識落實到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困難。受到阻礙的原因多半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時間不夠、有其他優先考量、家庭成員或朋友不感興趣,偶爾則是因為懶惰。經驗顯示,就算有這些障礙,平時還是可以改換成健康飲食。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提神飲料偷走你的睡眠和神智-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提神飲料的市場已經不再鎖定運動員,而是把觸角伸到大眾。當初提神飲料剛上世時,甚至曾定位為減重營養補充品,但事實上它們只是提神版的汽水而已。因此,有愈來愈多的研究人員要求,提神飲料標籤上必須加註警語,告知大眾飲用這些飲料將攝取到大量的咖啡因,而且部分品牌的咖啡因含量甚至比一杯咖啡還多。由於大多數品牌都未註明這些資訊,再加上欠缺相關法令規範,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提神飲料裡頭究竟有哪些成分。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自助餐時避免吃到爆7招-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自助餐與感恩節暴飲暴食的情形屢見不鮮,所以許多人已認為生活就是這樣。當然,有些強迫性暴食的人吃起東西來彷彿天天都在過感恩節,每一頓飯從餐桌起身時,肚子都撐到發疼了。這種感覺是不舒服,然而塞得滿滿的感覺又讓人備覺受到呵護,比面對潛在的情緒或是面對生活做出重大改變的後果,來得安全多了。面對那些事情真是可怕啊。

我覺得肚子餓,也知道這意味著我在逃避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我一直有一些金錢上的問題,也一直祈求有方法可以解決,並祈求上帝給我引導,可是解決辦法出現時,我卻不想接受,因為改變是可怕的,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可怕的,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在這種時候沒有安全感。當人把自己推到舒適區的上一層時,總是會如此。以下是我用過的方法,可以克服情緒性進食,特別是自助餐,所以推薦你使用: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多製造運動的機會-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運動要有效的話,一定要跟生活作息能夠配合才會有效,現在人專門找時間去運動,機率太低了,去健身房是去交朋友的,不是真的去運動,所以一定要跟生活習慣配合。比如說搭公車或搭捷運上下班,提前一、兩站下車,就是給自己的生活製造運動機會;比如三、四樓以下,就是不坐電梯,給自己製造機會;在這一點一點當中去增加運動量,這樣子的做法,會比較有可能持續、長期執行。只要改變這個生活習慣,其實要達到製造運動機會的目標不難,如果下班後不急著回家,提前一站甚至兩站下車,稍微快步一點走回去,其實那個運動量若能維持,長期下來還是有其效果的。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mpetence vs. possibility

As we get more experienced, we get better, more competent, more able to do our thing.

And it's easy to fall in love with that competence, to appreciate it and protect it. The pitfall? We close ourselves off from possibility.

Possibility, innovation, art--these are endeavors that not only bring the whiff of failure, they also require us to do something we're not proven to be good at. After all, if we were so good at it that the outcome was assured, there'd be no sense of possibility.

We often stop surprising ourselves (and the market) not because we're no good anymore, but because we are good. So good that we avoid opportunities that bring possibility.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