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有錢人還是有志者?
小時候大人總說,要努力成為醫師、老師、律師,才可以救人、教導人、幫助人;求學階段大人又說,要用功考上醫師、老師、律師才可以賺大錢,擁有優渥收入和良好成就。

身為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急診外科主任的許以霖醫師,有著幸福家庭和穩定工作,絢爛亮麗的白袍光環完全符合長輩的心願和外界的美好想像。但許以霖醫師在日復一日面對急診室病人生老病死的背後,卻慢慢醞釀起另一個熱血沸騰的社會主義式理想。(以下簡稱許醫師)

早先許醫師也和多數醫學系學生一樣,選讀有「錢途」的整形外科,進去後發現這科別根本不算醫療工作,反而像是買賣美麗的生意;第二年改進胸腔外科,開始接觸外傷手術,並投入急診室的救護工作。看著患者病著進來,好著出去,心裡的成就感跟著滿滿。然而更多時候,醫師只能淡然面對死亡來臨,然後把心思重新投注在下一位生死關頭的病人身上。

人道援助的精神奧義
開始和「人道救援」攀上關係,是源於一紙「徵求馬拉威醫療團醫師」的告示。近代史懷哲及台灣連加恩的行醫信念與事蹟,讓為人醫者的許醫師心想,唯有參與人道援助,才能真正付諸實現當初宣讀醫師誓詞的熱血使命。

許醫師強調,所謂的人道援助,不單指醫療救助,更多強調的重點是「協助」和「支持」,尤其是精神層面的撫慰、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懷,以及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價值。所以日常生活中幫助老幼婦孺處理生活大小事,也能算是人道援助的一種。

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有效的幫助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擊南台灣、2010年1月,邦交國海地發生芮氏7.0地震、2011年3月,日本發生史上最高震級9.0震災…面對接連而來的重大災難,國際人道援助的資源調配決定了災民的傷亡速度和災後整復的狀況。

人都有惻隱之心,只要看到災難發生,都想不顧一切的奔往災區幫忙,拼命把乾糧、金錢投放到各公私立團體機構,希望能盡一己之力。然而幫助別人的方法何其多,許醫師認為「以正確的方式做事」,做好審慎的效益評估,才能把有限資源放在最實質的幫助上。

汲取經驗成就台灣完善救護體系
在921大地震屆滿周年前夕,成大奉派成立南區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NDMAT,簡稱國災隊),結合南區院所醫療團隊、專業志工,及救災資源與能力,提供即時醫療照護。若各國發生重大災難並向國際提出援助需求,國災隊亦隨時接受調派任務。許醫師也是國災隊的成員之一。

從多年國際人道援助的任務中,許醫師挹注許多國內學習經驗給第三世界國家,也從各國的醫療組織單位汲取更多想法回饋到國內救災體系中。以88風災為例,災難一發生,南區災難應變指揮中心(EOC)便立刻運作,統一窗口進行各救援組織間的協調與討論,讓各地災區的救護資源不致失衡。許醫師說,台灣的救災體系其實已經建立的非常完善,惟醫療團隊及救護志工仍缺乏實際應用與訓練。

學生志工種下希望種子
身兼教職的許醫師,近年非常積極推動學生參與國際人道援助、擔任服務志工,為的就是要強化未來因應災區救災和醫衛工作的發展。今年剛帶學生團去緬甸服務回來的他說:「現在的醫師都太冷漠了!我從醫學系學生開始下手,教導他們如何去關懷人,至少還有救!」

人只要到落後悲慘的地方,慈悲心往往會油然而生。許醫師更大的用意是希望讓這些醫學生明白,不一定非要拿聽筒、開處方才能幫助人,和那些脆弱的人們盡情遊戲、畫畫、上課,也能很有價值。至少回到醫學崗位上時,不會再高高在上地看待無助的病人。

許醫師回憶,落後國家的人民缺乏洗手的衛教觀念,也不懂洗不洗手究竟有什麼影響,醫學生為了讓人民了解洗手的重要,還特別帶顯微鏡給他們看看細菌長什麼樣子,甚至在他們手掌採樣放入培養皿,讓他們親眼目睹數天沒洗手會有多少可怕細菌孳生。

「教育」比義診重要
「我們出去不全然在義診,最重要的是教育!」許醫師認為,義診的實質幫助並不大,頂多只能給顆維他命或普拿疼緩解症狀,根本無力給予長期照護;重點實是整體生活環境與衛教觀念的改善,如飲食習慣、居家衛生、飲水設備、醫療資源等,否則問題永遠都存在。

除了創意的衛教觀念宣導,許醫師所帶領的服務團隊也強調「自救自助」的概念,例如教導住家環境蚊蠅叢生的人民製作自然捕蠅器;於偏遠落後地區設置醫藥櫃、製作隨身藥包,並指導幾位在地人該藥物的使用說明;而據藏人說法,當地人經常吃東西噎到,則教他們學習哈姆立克急救法…。透過這些有意義的自療方式,讓團隊離開後,當地人民依然得以持續的將方法傳遞下去。

許醫師建議,有意想出任服務志工的朋友,不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台灣各地偏鄉也亟需援助。出發前,記得不要期望「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悉心注意別人需要什麼東西,提供確切的服務,千萬不要一廂情願地幫助人。另外,也應具備基本的外語能力,才能流利地溝通協調。若想拍照留念,務必先詢問再拍攝,相信被攝者會很樂意與你分享他的燦爛笑容。

要做「有意義」的事
我在許醫師出版新書《地球另一端的眼淚:知足,我在人道救援1000天後學到的事》推薦序中,看到與他同為公共衛生出身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這樣描述許醫師:「醫師穿上白袍後的初衷是什麼?懂得付出而不汲汲於自身利益的醫師,才是我們能教育給下一代的典範。」

採訪尾聲,許醫師也對自身做了一個總結:「我出書不是為了成名,而是希望大家了解,什麼是有意義的事!」這樣充滿人道關懷熱情的公衛人士,實是業界同仁的一大楷模,讓我對「醫師=淡漠冷血、快速看診」的印象徹底改觀。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