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收到運動品牌Patagonia代理的電郵,說希望「送一雙跑鞋」給我試穿。Patagonia在香港算是新的品牌,所以想做些推廣。我於2008年中開始寫跑步,總算有人「賞識」了,覺得這位姓莊的人,可能有多一點點影響力?
不過再問該代理,是從甚麼渠道認識我,他說:因為看過你在一本體育月刊,寫過一篇介紹滑雪場的文章!該代理也真厲害,我在該月刊寫了三年多,難得該文章是惟一一篇與跑步無關的東西,有此忠實讀者令人告慰。
常有人說跑鞋的壽命有限,跑五六百公里便要丟,但鞋仍是新簇簇,怎樣也覺得不應丟掉。我不知道台灣跑者是怎樣處理舊鞋,但香港有一群熱心的跑友,曾於本年初發「港版的Shoe 4 Africa[1]」,把大量剩餘的跑鞋、跑步衣物捐到肯亞。
這個故事由我的朋友Raymond開始。由於他在航空公司工作,因利成便常常到外國比賽,足跡遍佈歐亞非澳,他與肯亞著名失明馬拉松跑者尹約基(Henry Wanyoike)及他的領跑員Joseph Kibunja是朋友,亦曾經到肯亞探望他們,與他們一起跑步。
尹約基和Joseph是渣打銀行贊助的跑者,每年都到不同地方參賽,Raymond有時與他們相約,每次帶一些收集了的舊跑鞋、盲人手杖及太陽眼鏡給他,讓他分發給有需要的族人。Joseph有一回曾問他:「有沒有辦法收集一些女裝跑鞋?」但Raymond認識的都是男跑友,他只是依稀記得曾在Facebook like過的一個叫Ivytraveller的FB專頁,這位Ivy好像也有跑步,也曾經貼過一些派食物給露宿者的照片,於是透過FB找善心Ivy幫忙。
Ivy很快答應了,她隨即在FB開了一個Event,呼籲跑手捐鞋到肯亞。訊息如蝴蝶效應般散開,蝴蝶的翅膀捲起大風暴,膠袋包好的鞋、風衣和跑步衫如雪片飛來,短短一天已收到過百對鞋,完全超出他們兩人想像。僅僅七天已收了過三百對鞋、過千件衫,還有過百條毛巾、帽和手錶,每次收貨都要叫貨車才可以搬運,Ivy和她兩個朋友每天都點算物資至深夜。
Raymond與Henry相約在一月的杜拜馬拉松會面,出盡力帶了160對鞋給Henry。他笑說:「幸好杜拜計程車很大,一輛車子也可以全部載走!」
Ivy說:「很多人都想做這些事……可能上天也助了一把,碰巧認識到Raymond,以為做不到的竟又做到了。」她希望可以將這個港版Shoe 4 Africa持續下去,「不止非洲需要鞋,很多其他地方都要,但怎樣做下去便需要計劃了。」
尹約基、Joseph和其他肯亞裔的跑手於二月來香港參加渣打馬拉松時,又取了160對鞋及其他物資回鄉。
Ivy原本打算把餘下的衣服寄去肯亞,以為運貨櫃會較便宜,但沒料到物資多到要交稅,連稅金已差不多等於在當地買新鞋了,她最後託其他朋友,把剩下的衣服,送給中國大陸山區的貧民。她亦會於六月初與兩個朋友到肯亞,親自把物資送給當地有需要的人,兼參與六月八日的一個慈善賽。
正如Ivy在FB所說:
「想起來,是有點瘋狂的。一個留言,一個想法,一個 event,然後,一發不可收拾。這個活動,收到的不只是運動裝備,而是一種凝聚的力量。
很抱歉,我們知道還有不少人想捐贈物品,但我們不是什麼機構,收到的物資,有多達十幾袋巨型紅白藍袋,數量早已超乎想像,多得近乎恐怖。回收行動,真的要結束了。
終結,其實是另一個開始。
或許,我們可以一起走得更遠,
或許,我們未必可以改變什麼,
至少,我們可以嘗試,嘗試,一起繼續走下去。
跑步,讓我們知道,只要願意踏出腳步,路,一定在。
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
情況,有如每一次回收,身邊總有人挺身而出,熱心幫忙。
大抵,跑步已經將我們同世界,將一切都連繫起來。
Running connects us.
We are all connected.」
改變世界,往往由一個點子開始。
PS: Patagonia要送鞋給我,但又不願意把鞋寄到我家,我也沒有空在辦公時間到他們的辦公室取,該代理最終有跟進,「送鞋」之事就此不了了之。
以後若有人要送鞋給我,請直接捐給慈善團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