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生成

氣的生成來源可分三方面:一是承接自父母的遺傳,叫「先天之氣」,這與中醫管生殖的腎作用有關;二為飲食所轉化生成的營養物質,叫「水穀精氣」,這與中醫管食物消化吸收的脾作用有關;三是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新鮮空氣,叫「自然清氣」。以上三氣通過肺、脾、胃、腎的綜合作用,結合起來就生成了中醫所講的人體之「氣」。

氣的功用

氣是人類生命之根本,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五大作用--
(一)推動作用:其一,人體之氣無形,屬陽,陽性主動,就像自然界無時不在流動的空氣。人體中的血液、津液屬於物質性東西,屬陰,陰性主靜,主靜者本身不能自動,這時就需要屬陽的氣來推動,因而氣成為體內物質運輸、輸布與排泄的動力。其二,推動還可以解釋為促進、激發,因此氣也具有促進生長發育、激發各臟腑功能的運作。

(二)溫煦作用:體內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和津液的流動,需要處在正常體溫下才能正常運作,而氣的運動是人體熱量的來源,類似熱能作用,可維持並調節人體的恆溫,保持體內生理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三)防禦作用:氣是人體的最佳衛兵,具有防禦作用。氣足則身體抵抗力強,氣若分佈於體表,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如中醫的風、寒、濕邪,西醫的細菌、病毒等)入侵,有如打仗時的盔甲;氣若遍佈全身,可與入侵的外邪作戰,將病邪驅出體外。氣還具有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可使病體康復。

(四)固攝作用:固攝可以解釋為固定和內攝,其主要作用:一是保持各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氣足可防止臟腑下移(如胃下垂、子宮下垂)的病理現象。二是防止液態物質的丟失,氣在推動液態物質於體內流動的同時,能防止這些物質隨意流失或過度排出體外。具體來說,固攝主要是在統攝血液,防止血溢出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精液等體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不正常的流失。

(五)氣化作用:即以氣為動力,或透過氣的運動可使人體產生各種正常的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等物質的生成、代謝及相互轉化過程。從現代角度來看,氣化過程就是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過程,氣足則人體的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功能就正常。

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以保持流暢為首要。氣的運動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升就是氣向上的運動,降就是氣向下的運動,出是氣向外的運動,入是氣向內的運動。當氣的升降出入協調平衡時,中醫叫「氣機調暢」,也就是俗話的「氣順」,只有運行流暢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當氣的運動不協調,或氣不順,就叫「氣機失調」。

氣與體質的關係

(1)氣虛體質與氣虛病證
氣虛是指氣的能量不足,也表現為氣在各種功能的不足。推動功能不足,就會使血液或津液的運行遲緩,而成瘀血或痰濕;亦可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或使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減弱。溫煦功能減弱,就會出現體溫偏低、畏寒、四肢不溫,進而致使血液和津液流動不暢,而成瘀血或痰濕。防禦功能減弱,則身體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而發病;或在發病後正氣不敵邪氣,致使病情由輕轉重。固攝功能不足,使氣不攝血,可導致多種出血症;氣不攝津,可導致多汗、多尿、口水多等症;氣不攝精,可出現遺精、滑精、早洩等。氣化功能減弱,物質和能量轉化作用就減弱。

不過,氣虛體質與氣虛病證尚有程度之別,治療有難易之別。氣虛的調理當然以補氣為主,常用的補氣食物有:粳米、糯米、番薯、胡蘿蔔、香菇、大棗、蓮子、雞肉、鴿、牛肉、帶魚等;常用的補氣中藥有: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白朮、山藥、黃精、大棗、炙甘草等。

(2)氣鬱體質與氣鬱病證
鬱即阻礙,氣鬱即氣的流動產生障礙,不能順暢運行,若嚴重到阻礙不通時,在中醫常稱作「氣滯」。我們不妨試想,當氣停留於某處不走了,久了自然會發脹,就像輪胎充氣便會發脹的道理一樣,於是氣鬱的特徵就是身體局部有脹悶或脹痛感,而且鬱滯的表現尚指心情上的鬱悶。

氣鬱體質是生理上的偏差,氣鬱病證則是病理的狀態,質輕而證重,治有難易之分。氣鬱的調理當以行氣開鬱為主,常用的行氣食物有:大頭菜、洋蔥、橘等;常用的行氣中藥有;陳皮、青皮、佛手、香附、木香、砂仁、厚朴等。另外,以經絡調治來行氣也是個簡單易行的方法。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