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天到來,人們的情緒也隨著天氣的變熱,變得煩燥不安。隨之而來的還有很多“季節”病。近日常有人説自己濕熱,有疲倦,口乾,口中含沙感,大便粘滯。很多人都知道,在夏天這個暑熱與濕邪同時出現的季節,預防濕熱尤為重要。那麼夏季為什麼會容易濕熱?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濕熱的症狀?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調理身體呢?家庭醫生線上近日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國醫大師周仲瑛中醫臨床傳承博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醫科業務骨幹劉興烈醫生。

劉興烈博士説,濕熱是濕與熱合邪所形成的不同於濕也不同於熱的複合致病因素,既可以從外感受,也可以由內而生,常以脾胃為中心,病機表現多陰陽交錯,寒熱並見,臨床涉及面廣,可以引起諸多病症。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攀升,天熱下逼,地濕上蒸,氣交之中濕熱日盛;加之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相當部分人漸變成“膏粱之軀”,酒肉及各種保健品、營養品、補品不絕於口,濕熱也容易從內而生;內外相合,故目前濕熱病最為多見,也最為難治。值得指出的是,現代隨著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條件的改變,如工業廢氣大量排放、城市光污染現象等使氣候變暖;生活和工作場所空調普遍使用,容易使人體汗液排泄不暢,熱鬱體內,也導致濕熱的發生。其次,由於濕熱互化互生,膠結為患,纏綿難解,所以前人曾經以“如油入面,難分難解”來描述濕熱病情的複雜和頑固性。第三,濕熱以脾胃為中心,上蒸下注,可以導致多臟腑受損,造成一身表裏上下交互為患,諸如胃腸濕熱、肝膽濕熱、膀胱濕熱等等。第四,濕熱致病,具有陰陽二重性,容易夾痰夾瘀,變症百齣。基於此,值于夏季,暑氣當令,尤其警惕濕熱的危害性,建議多請教有一定經驗的醫師,進一步辨識自己罹患的濕熱情況,調理身體。

談到如何去判斷自己是否有濕熱的症狀。劉興烈博士指出,濕熱病證的臨床表現多樣,有以黃疸為主,有以脘痞嘔惡為主,有以頭身困重為主,臨床表現多樣,涉及到常見西醫命名的疾病有消化性潰瘍、急性胃腸炎、慢性胃炎、慢性腹瀉、膽囊炎、膽石症、前列腺炎、尿路感染、腎炎、痛風、尿路結石、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脂血症、宮頸炎、盆腔炎、帶狀皰疹、濕疹、痤瘡、黃褐斑、腫瘤、感冒等等;還有一些功能性疾病、心身疾病、亞健康狀態者。

濕熱雖然為病多端,但主要表現有如下症狀:身熱不揚(測體溫有時很高,或午後身熱,或汗出而發熱不退。)、口粘不渴、胸悶脘痞、頭重身困、納呆嘔惡、黃疸、尿黃與大便不爽、舌苔膩、脈多濡數等

對於濕熱的調理,劉興烈博士指出,需要針對不同的患者、不同時令、不同水土,結闔家庭、社會,擬出個體化一體化並舉的調理方案。例如,對於夏季圍手術期後續治療的結直腸患者,在已做通患者和家屬的思想工作後,扣緊患者具體符合病機,除考慮使用中藥湯劑、中成藥、藏成藥、針灸推拿等外,還可以制定個體化7天飲食療法方案,例如:

週一服用燉品:

海帶1兩、眉豆1兩、雞爪3個、瘦肉一兩、生薑3片、紫蘇葉1兩、加500ML純凈水燉2小時。適溫食用。

週二吃藥粥:

小黃米2兩、薏米2兩、芡實1兩、山藥3兩、荷葉3克。煮粥,晚上食用。

週三“探茶”:

綠茶3克、熟普洱3克、荷葉3克、咖啡3克、茉莉花3克;上午煮茶,適溫飲用;同時聆聽輕鬆音樂。

週四飲用新鮮果蔬汁:

胡蘿蔔2條、奇異果2個、生薑3片、馬鈴薯半斤、新鮮玉米2條。鮮榨果汁,溫飲作用。

週五食用六谷粥:

芡實30克、黑豆30克、黃豆30克、薏苡仁30克、玉米30克、小黃米30克。所有原料淘凈,以清水浸泡8小時後,加適量水以大火煮開,然後小火慢煮,至原料熟軟,熄火,適溫飲用。

週六享受守宮蛋黃粉:

蝎子3克、守宮3克、豬大腸2兩,食鹽適量;清水燉2小時;適溫,加入蛋黃粉6克,空腹服用。

週日吃鴿肉紅棗飯:

肥大乳鴿1隻、大棗10枚、香菇3個,生薑3片、枸杞30克、蓮蓬15克;大米、白糖、黃酒、茶籽油適量。乳鴿洗乾淨切塊,與其他材料混勻,加適量水,文火燜熟。晚餐食用,但不宜過飽。

如此安排類似飲食給腫瘤患者,可以使患者感受生活快樂無窮,大大有益於提高生活品質。

最後,劉興烈博士還指出,除了符合個體的飲食調理,少吃煎炸、辛辣刺激的食物之外,還需要注意利用每天夜間黃金時段23點到3點,是最佳的熟睡時間;切忌熬夜,容易導致消耗元氣,濕熱滋生。除此之外,劉興烈博士特別提醒的是,濕熱體質的人群情緒會比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故應學會正確對待喜與憂、苦與樂、順與逆,保持穩定的心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