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以前有腎血管性疾病,存在慢性腎功能不全者、糖尿病患者,容易“惹來”急性腎衰竭,一些重大疾病、分娩大出血、車禍等也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部分急性腎衰竭會發展成慢性腎病,其中老年患者發展成慢性腎病的比例可達16%。對於腎衰竭,目前西藥治療上有很多選擇,相對而言,中藥在治療腎衰上有什麼作用?使用中藥應注意什麼?專家專門對中藥治療腎衰進行了解讀。

中藥有助腎衰治療

腎病是一種隱匿性極強的疾病,腎衰的治療更是比較棘手。目前對於急性腎功能衰竭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糾正高鉀血症及酸中毒,用激素衝擊可獲療效;少尿期,液體入量以量出為入為原則;還應儘早開展透析療法,使患者度過少尿期難關;恢復期要注意加強營養、休息及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慢性腎功能衰竭治療應首先去除誘因、對症治療、控制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根據腎功能調整蛋白質攝入量,補充必需氨基酸;口服中藥大黃或煎劑灌腸對輕症尿毒症有功效。

中醫認為腎衰竭主因與脾腎虛損有關,誘因則責之於外邪與過勞。虛損是指由於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事不節以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機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外邪侵襲主要是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多數腎衰患者由風邪外襲,內客于肺導致水腫的風水證發展而來,部分患者雖無風水史,但有反覆感染風熱和濕熱的病史。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晚期表現為尿毒症,是由於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晚期腎功能減退引起的綜合徵,屬於中醫“關格”、“水腫”、“虛勞”、“癃閉”、“溺毒”等範疇。

中醫藥是治療腎衰竭的有效方法。何首烏、菟絲子、太子參、熟大黃、麩炒蒼術、赤芍、茯苓、懷牛膝、澤瀉、枸杞子等中藥,可用於改善慢性腎小球腎炎所致的慢性腎衰竭,包括代償期、失代償期和衰竭期患者出現的噁心、嘔吐、食少納呆,口乾咽燥、大便幹結等。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抑制腎間質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誘導其發生凋亡有關,通過多種途徑調節體內激素水準,改善血液動力學、抑制細胞增殖,改善腎小管功能,從而達到保護腎臟,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的目的。此外,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中藥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和多項指標,降低血肌酐水準,提高內生肌酐清除率,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患者的貧血狀態,使用相對較安全、有效。

“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治療腎衰等疾病的中藥不要隨意與其他西藥混著吃,一定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規範服用。大部分藥物都是通過腎臟排泄的,因此應根據腎功能不全的程度適當減少用藥劑量,儘量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如慶大黴素、小諾黴素、卡那黴素、萬古黴素及吲哚美辛等。

三類中藥“很傷腎”

中藥在人們的印象裏是“天然、無毒、無副作用”的代名詞,許多人甚至煲湯時也會放些中藥材。殊不知,中藥的濫用將導致腎臟損害。黃建華介紹,有可能致腎臟損害的中藥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植物類中藥,有雷公藤、草烏、木通、益母草、蒼耳子、苦楝皮、天花粉、牽牛子、金櫻根、土貝母、馬兒鈴、土荊芥、巴豆、蘆薈、大楓子、山慈菇、曼陀羅花、鑽地風、夾竹桃、大青葉、澤瀉、防己、甘遂、千里光、丁香、鉤藤、白頭翁、矮地茶、苦參、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籽等;第二類為動物類中藥,有斑蝥、魚膽、蜈蚣、蛇毒等;第三類為礦物類中藥,包括含砷、汞、鉛類的礦物和其他礦物類等。

上世紀90年代初,利用中草藥減肥在國外較為流行,這些中草藥雖然具有利濕、清熱的功效,但其中所含的馬兜鈴酸會損傷腎小管,導致不可逆的腎臟損傷,長期服用可演變為尿毒症。含馬兜鈴酸的常見中藥材有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馬兜鈴、木防己、天仙藤、細辛等。此外,民間常吃的“硃砂煲豬心”,因硃砂中含汞(水銀),肝、腎功能不全者不能服用;黃藥子常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但其中含有毒素,對肝、腎功能有影響,不能久服。

“長時間用藥、大劑量用藥及重復用藥,特別是濫用所謂的‘偏方’、‘秘方’中藥,容易增加藥物性腎損害的風險。”專家提醒説,患者發現腎損傷時應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向醫生全面介紹服藥的歷史,立即停藥,採用更為積極的治療手段。如必須繼續用中藥,也可考慮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辨證用藥、組方配伍、正確炮製、改變煎藥方法、控制用藥劑量等辦法,減少中藥的毒性。

此外,患者服中藥期間,還要注意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以便及時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避免嚴重的後果發生。例如服藥後身上起紅疹,或開始發燒説明可能對藥物過敏;出現血尿或尿中泡沫多,提示腎臟可能已受到損害;排尿習慣改變,如本來一覺睡到醒的年輕人開始頻繁起夜,而且尿量增多,也説明腎臟可能已出現了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