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中的人際關係核心的轉變,經科學家發現隨著生理上的變化,女性一生中的人際關係核心由異性轉向年輕同性,而且這種轉變影響了男性的人際關係。這似乎説明女性才是人類演化順應性的領導者。

通過研究幾百萬人數以億計的手機通訊數據,科學家發現隨著生理上的變化,女性一生中的人際關係核心由異性轉向年輕同性,而且這種轉變影響了男性的人際關係。這似乎説明女性才是人類演化順應性的領導者。

通過研究19.5億通手機通訊和4.89億份文字短信,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小組發現,男女一生中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遵循不同模式。比如女性的友情推動了尋找另一半和養育下一代,而人類學中有關父權社會的説法也遭到了挑戰。 研究 結果4月19日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

鄧巴和一個跨學科小組調查了某個歐洲國家居民7個月內的手機資訊,形成了一個包含320萬用戶的數據庫,約佔該國手機用戶人數20%。他們假設親密友人之間的聯繫最頻繁,並分析每個用戶與最經常聯繫的3個友人之間的關係來研究不同年齡層男女的關係模式。

結果發現,一個人(特別是在20至30歲左右)最好的朋友通常是異性同齡人。針對這種關係,男女之間也有顯著差異:男性可以成為女性15年的至交好友,而男人的紅顏知己通常維持7年。好友聯繫的峰值年齡也不同:女性27歲,男性32歲。而在50歲後不論男女,這種異性關係都逐漸淡化了,年老女性傾向於尋找年輕女性建立“母女式”的友誼。

女性身上的這種轉變也影響了男性。在一生中,女性先於男性尋找異性知己,然後男性投桃報李。整個分娩年齡段裏這種浪漫關係都是女性的頭等大事,直至她們開始關心下一代的年輕女性。鋻於母女之間的緊密聯繫以及女性對兩性結合的強大影響力足以成為人類社會自然趨勢的基礎,鄧巴認為人類原先可能是個母系社會。此外,研究也指出與女性一對一的集中式人際關係相比,男性的友誼是彌散的。除了尋找異性知己之外,男性平等結交男女友人,傾向於團體式活動。

但是亦有心理學家指出,關於這些男女行為模式可以有很多其他解釋。有人類學家更關注研究結果中男女間的相似性而不是差異,比如男女都更頻繁地與異性聯繫。鄧巴則認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結果具有普遍性,但並非準確適用於每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