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區復馨社工師事務所總幹事

上班時侃侃而談,下班後沉默寡言,無心關注生活的細節,對生活失去熱情。你的身邊也有這樣的親人或者朋友嗎?近日,一項針對“下班沉默症”的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感到自己不同程度上有這樣的狀況。是什麼造成了都市人在辦公室和家中截然不同的狀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事件回放】

有媒體對275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1%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34.7%的人明確認為自己有,48.4%的人認為自己“有一些”。“工作以外我喜歡發呆,或是觀察兒子的一舉一動。”劉沛辰是一家網站的文字編輯,平日裏和同事們有説有笑,對待工作認真,但他會儘量避免下班後的同事聚會等活動,回到家也是“惜字如金”。劉沛辰表示,他的同事和朋友中也有一部分和他有類似的情況,尤其在白領中較為多見。

A“疲憊”讓他不想説話

有調查顯示,近60%的人認為下班沉默的原因是工作壓力太大,讓人感到疲憊,希望得到寧靜的休息空間。現代人對於成功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加上物質要求不斷提升,自我價值與經濟地位相關聯,讓人們越來越強烈地去追逐經濟利益。為了提高工作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人們不得不不斷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做事的頻率,花最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很多人只想著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職業角色,而很少關注自己的情緒和心理,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壓力和焦慮情緒,並且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不斷激化對方,最終造成負面情緒加劇。

還有一些人,由於與他人交流太多,而出現了厭惡情緒,甚至出現排斥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劉勇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每天上班就是忙於開會、討論、電話、和客戶溝通,午餐時間常常用於彌補上午的未盡事務和準備下午的工作,下班後常常還要加班,等回到家,整個人猶如一根放鬆下的弦,再也提不起精神來。劉勇發現,“我的這位朋友以前還比較喜歡走走親戚,和朋友出去聚會、遊玩,可是現在常常抱著抵觸的情緒。對他來説,上班消耗了太多的腦力和精力,下班後只想著能得到休息,以便明天能有精力去應對工作、生活上的各類問題。對他來説,家庭、朋友等可以用來舒緩、調節情緒的途徑完全變成了一種負擔。”

B“勾心鬥角”的工作環境讓他不敢説話

在個案諮詢中,不少職場人士向劉勇説出了自己的為難。在和同事聊天或私下交談中,無意中説了對上司或領導的意見或不滿後,結果被同事打了小報告。更有人故意先説一些針對領導或上司的不滿,引誘當事人發表意見,然後將當事人的言論或斷章取義或添油加醋地去向領導告狀,以此來打擊當事人。

  於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成了很多職場人的黃金法則。一句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來的話,很可能成為競爭對手陷害自己的殺手锏。因此三緘其口、三思而行、沉默是金就成為保護自己的基本方法。久而久之,某些人成了驚弓之鳥,工作中出於自我保護的行為慢慢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能不説的話就不説,能不發表的觀點就不發表。有的人還會利用網路的方式,用虛擬的身份在網路中和其他人進行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