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中,有一種神奇的生物;這種生物叫做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考清華,上北大;這種生物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會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而我們只會吃喝拉撒……”最近,網上流行的一篇題為《別人家的孩子》的文章引起了同齡人的強烈共鳴。

幾乎所有人都有一種記憶,當父母嘮叨“別人家的孩子”時那份黯然甚至絕望的心情。父母愛在自家孩子的耳邊嘮叨“別人家的孩子”,是我們的文化傳統,見賢思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然而,父母給的不僅是榜樣,更多的是讓孩子們自慚形穢的鬱悶以至絕望。父母指望的“壓力變動力”,似乎正在成為許多普通孩子心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使他們看輕自己,懷疑自己,甚至放棄自己。

◆反思

教育應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稟賦

對此,媒體和學校應該反思。現在很多媒體對“好學生”只看分數,讚美的水分太大。就時間和空間來看,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不可能比同齡人在各方面都強許多,之所以拔尖,不過是評判標準和角度有所側重。

我們這些年的教育中有一個現象是,讓孩子從小就經受各式各樣的選拔和淘汰,導致相當一部分孩子被教育體系忽視了,甚至放棄了,被單一堅硬的社會考核價值體系冷落了。社會亟須對此糾偏,改進教育,使每個孩子的價值都得到認可,讓每個孩子都有尊嚴,都自信快活,都有充實豐富有趣的學習、文體生活,都有符合自身特點的成才途徑和光明前途。

孩子中,在某一方面獲得令人稱羨的成績的佼佼者,當然值得肯定,適當宣傳不是不可以,但我們要同樣尊重那些學業成績一般或有其他特長,每日正常學習不失夢想的大多數孩子,是他們在更廣泛、更實在地落實著中國夢,他們的每一個夢想成真,都會構成更加偉大、美麗和持久的中國夢。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不能只靠少數所謂精英來建設,而需要大批快樂、健康、有知識、有技能的合格公民。

從全國大多數孩子的教育來看,目前對極少數“別人家的孩子”的成功經驗的宣傳,缺乏廣泛的借鑒意義,因此,媒體不應該熱衷於渲染精英教育,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壓迫大多數孩子。即使出於良好的目的介紹“別人家的孩子”,也要實事求是。至於一些名校熱衷於借此大做廣告,維持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利益,這不僅有違教育規律,也有違“愛一切孩子”的師德。

把“別人家的孩子”弄成“神奇的生物”,其實也是一種“捧殺”。我國一項統計表明,有心理障礙的中學生中,每10例中就有6例是成績優秀的學生,為此,全國150所重點中學校長曾發出呼籲:不能因為耀眼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

  好的教育體系應培養出“好孩子,好學生”,而不應頻頻弄出“壞孩子,好學生”或“好孩子,壞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