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剛到站,人們便一擁而上;銀行發國債、超市促銷,總有人天不亮便跑去排隊;市場上一有商品短缺的傳言,大家便開始搶購,如非典時搶醋,日本“核洩露”時搶鹽;就連在國外購買奢侈品,國人也是排著大隊搶著買……這種“搶”的心態,隨處可見,似乎已成為了國人骨子裏的習慣。

看看其他國家,“搶”的場景並不多見。可為什麼在我國,卻比比皆是?一個“搶”字又包含著哪些深層原因呢?

首先,有一定的現實原因。我國人口眾多而資源稀缺,很多“剛性需求”,如果不搶就很難實現。比如過年回家買車票,如果不搶,就可能無法在除夕夜回家團圓;價廉物美的房源,如果不搶就可能錯過。慢慢地,“搶”成了一種習慣。有時,看到別人都在搶,自己的爭搶心也會被激發出來,所以不管是不是必需,都先搶了再説。

其次,在過去的兩百年,中國飽經內憂外患。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國人還經歷了大饑荒、大批人“下崗”等,這些並不遙遠的記憶,讓人們即使在社會、經濟穩定的情況下,內心也仍然存在焦慮情緒和不安全感。一有風吹草動,群體性的焦慮就會被激發出來,進而用“爭搶”的方式來爭取安全感。

最後,社會文化引導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孝經》中有句話:“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當今社會極力倡導競爭,而弱化了對於意義、道德感的引導,人們的內心充斥著自私和以自我中心。這與古人所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滿足感存在著強烈的反差。

那麼,面對爭搶的現象,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有時,我們不得不加入爭搶的行列,但對結果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既然資源是稀缺的,便會有時搶得到,有時搶不到。若把得失看得太重,搶不到時便會耿耿於懷。其實,不妨把結果看得淡些,“有也歡喜,無也歡喜”。只有放下執著,才能永葆快樂。此外,時常問問自己:這是我需要的嗎?我必須去爭嗎?比如“我的行李不多,不需要找地方放,又有座位,時間也充裕,有必要搶著上火車嗎?”理性地和自己對話,往往會避免因為衝動或盲從而進行的爭搶。最後,時常體會“讓”的樂趣。如果不趕時間,不妨等下一班車,讓更著急的人上車先走,這樣,自己的內心不僅會多一份從容,更能享受到默默助人、愛人的快樂。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社會便真的像家一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