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十年來,科技產業的演進史其實是幾個業界主角的捉對廝殺史。1980年代,個人電腦取代大型機體(mainframe)的過程裡,IBM和微軟爭天下。下個十年,微軟和瀏覽器先驅網景(Netscape)及昇陽微系統博鬥,觸發網路的爆炸性成長。今天,網路籠罩智慧型手機、電視和其他非PC裝置,科技宇宙重新拉開新陣線,由蘋果和Google針鋒相對。
《商業周刊》審情度勢,預言Google終將勝出。
蘋果和Google經常以盟友姿態示人。雙方都說共同敵人是微軟。但兩大其實外弛內張,正面相撞之勢早已形成,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本月3日辭去蘋果董事,識者即指是開戰的第一槍。
施密特擔任蘋果董事三年,薪酬月初揭露:他免費幹活,未拿蘋果董事的5萬美元(台幣163萬元)標準年薪,也不取三萬股董事配股。
免費其外,厚利其內:光是他從蘋果拿走的科技機密,就值回一切。蘋果執行長喬布斯的聲明道盡個箇中利害:「Google逐漸進入蘋果的核心事業,蘋果請施密特當董事的效益勢必大幅減少,因為他由於潛在的利益衝突,必須愈來愈不能出席我們的會議。」
雙方對撞的主戰場是成長快速的智慧型手機。使用Google Android行動軟體的機型和蘋果的iPhone你死我活。Google最近宣布推出個人電腦使用的操作系統Chrome Os,足與使用蘋果操作系統的Air筆電及iMac一爭高下。
另一場衝突發生於7月,蘋果斷然拒絕Google登上任何iPhone元件,因為消費者打電話變便宜,可能侵蝕搭載蘋果手機的AT&T營收。
雙方的世界觀和經營哲學南轅北轍,勢難兩立。Google是百花齊放型,認為網路應該是開放的世界,運作標準四海相通,不管你用什麼軟體,什麼運算裝置。因此年底以前將會有數十款Android手機上市,包括戴爾、摩托羅拉、三星、宏達電手機。
蘋果是孤芳自賞型,嚴密管控其生態世界,以iTunes為例:無數軟體開發商在蘋果線上店面售貨,但只能透過蘋果裝置來應用。蘋果的終極目標是創造一個只此一家,愈來愈專屬自己的宇宙,消費者只買它的產品,只用它的規矩玩遊戲。
這場擂台暫時不會有誰以擊倒勝,但鑑諸歷史,到頭來的贏家可能是Google。猶記1980年代,微軟號召一支軟體研發者和PC製造商大軍壓境,導到蘋果失利於PC市場。現在,如果Google也召集類似的聯合陣線,蘋果可能重蹈被對方的集體創新壓倒的覆轍。
最後一項關鍵是Google以雲端運算為利器。蘋果靠力量大、利潤高的Mac和iPhone賺錢,但Google已向未來大力衝刺,遠景較佳。
2009.08.10 聯合晚報 彭淮棟 綜合報導
- Aug 10 Mon 2009 03:09
Google、蘋果 盟友決裂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