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

 如果不能調適,就將被遠拋在後。此時,必須重新思考公司的核心假設,否則將錯失未來。

 當然,變化會同時帶來希望與危險,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希望與危險的成分孰高孰低,取決於組織的調適力。然而,我們的組織向來不是以調適力為導向而打造的。一百年前,管理學的先驅立意打造的是「有紀律的公司」,不是「有彈性的公司」;效率來自「把非常規予以常規化」。然而,欲建立調適力,組織必須偶爾放棄那些常規,但在多數組織,鮮少有這麼做的誘因。正因此,變革往往只有兩種類型:無關緊要的改變,或是大衝擊、大創傷的變革。回顧歷史,你會發現一般企業裡充斥著無足輕重的漸進改變,偶爾出現危機驅動的大刀闊斧變革。

 就像那些治理無章的獨裁國家,在全球一千大公司內部,深層變革總是來得太遲,且往往造成大震盪,你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何組織非要「改朝換代」才能改變策略呢?為何組織要迷了路、損失了數十億元的市場價值之後,才會認真思考與推動變革呢?等到陷入頹勢才推動振興變革,既勞民傷財,也為時已晚。因此,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變革方式。以身體的自主神經系統來做比喻。當你在運動或健身時,心臟會自動開始擠壓出更多血液。當你面對眾多聽眾演講時,腎上腺會自發地製造出更多腎上腺素。當你瞥見身材性感的某人,瞳孔會反射性地放大。自動地、自發地、反射性地我們不會用這些字眼來形容組織如何變革,然而組織其實應該做到這樣的境界:無創傷變革(change without trauma)。

 在變化快得令人應接不暇的世界,重要的不只是在單一時點上的競爭優勢,長期的進化優勢也同等重要。幾年前,一家充滿生氣的年輕執行長向我誇口說,他的事業「如火箭般地飛速成長」。我反問他:「你有沒有注意到,火箭以拋物線軌跡行進,而且,發射到太空裡的衛星最終會返回地球,墜毀成碎片?」那麼,如何使公司保持在運行軌道上?這是本書接下來幾章要探討的問題。我們將看到,欲建造一個極具調適力的公司需要付出許多努力,需要組織改變其抱負、行為及管理制度。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未來最成功的組織將是那些擅於應付「大變革/低創痛」挑戰的組織。

 現在開始投資於建立調適力,可獲得許多回報。首先,一個彈性靈活的組織能夠避免公司營利大幅下滑。企業主管經常抱怨,投資人對公司輕微的獲利下滑反應過度,我並不十分認同。近年來,投資人已經看到許多公司自毀:不是未能順利轉型,就是低估某個新競爭者,或是停止創新。因此,當公司的獲利不理想時,投資人必須思考:這是因為營運發生了某個容易矯治的差錯所導致的偶發情形?還是公司事業模式的長期獲利力步入結構性下滑的早期警訊?企業主管必然會聲稱,這只是偶發情形,但投資人已經學會辨識是避重就輕的「官方說法」。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賣掉持股,等到問題被矯治後,再買回。

 投資人喜歡可預測性,願意付更多錢取得更穩定的獲利流量。雖然,使用會計手法可以操縱短期獲利,只有調適力能夠帶來長期穩定的獲利上升。一個具有調適力的公司,不需歷經死亡的幽谷,就會重新思考策略,提早改造自己,避免陷入困境。這樣的公司較少出現財務績效變差的情形,股價表現也較佳。光是這個理由,就足以凸顯調適力的重要性。此外,調適力還有更多的益處。

 具有調適力的公司能夠掌握更多新機會,因為它總是重新定義本身的核心事業,以開啟新的成長途徑。百思買(Best Buy)若具有更高的調適力,或許能看出在線上供應影片的商機,搶在耐飛利之前進軍這個市場;可口可樂若具有更高的調適力,或許能搶在開特力(Gatorade)之前,捷足先登運動飲料市場;通用汽車公司若具有較高的調適力,研發出世上最暢銷的油電動力混合車者,或許應該是它,而不是豐田。一個具有調適力的公司總是一再改造自己,一再開拓新市場。一個不斷探索新領域的企業,在吸引及留住人才方面往往更具有競爭優勢。當一個曾經成功的公司觸礁並開始傾斜時,最優秀的人才通常不會留下來幫助公司舀出船裡的水,他們會跳船。一個靈活機動的公司,員工的投入程度較高,對工作更有興致,生產力也較高。最後,一個有調適力的公司將更前瞻積極於回應顧客的新需求。率先重新定義顧客體驗,將能產生較高的顧客忠誠度,獲得較佳利潤。

 打造既有效率、又彈性靈活的組織,恐怕是現今企業界最重要的課題。如今,調適力真的很重要。(本文摘自《現在,什麼才重要?決定未來贏家的五大關鍵》,天下雜誌出版,2012年7月4日)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