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疾病,除了必須對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確的診斷以外,還必須較為熟練地掌握中草藥的性能,才能正確作用於臨床。
中藥的性能是指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徵。中藥的性能又稱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藥品種眾多,每一種藥物都有一定的適應範圍,例如大黃可以治療便秘,紫蘇可以治療感冒,黃耆可以治療氣虛,蒲公英可以治療癰癤、疔瘡等,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選用不同的中藥來治療。
四性:寒、熱、溫、涼
四氣五味,就是藥物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面。其中的「性」又稱為「氣」,所以四氣也就是四性。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兩種藥性;寒和涼之間、熱和溫之間,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說藥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別。溫次於熱,涼次於寒。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發生的反應歸納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舌苔白,這是寒的症狀,這時用紫蘇、生薑煎了湯飲服後,可以使病人發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如果生了癰瘡、疔癤、局部紅腫疼痛,甚至小便黃色、舌苔發黃,或有發熱,這就是熱的症狀,這時用金銀花、菊花可以癒,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一般來說,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症。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症。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藥,是其寒熱偏性不明顯,實際上也有偏溫偏涼的不同,稱其性平是相對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範圍。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上是寒熱二性。
四性
屬性
作用
代表藥材
溫
陽
祛寒補虛
紅棗、黃耆、當歸、川芎
熱
祛寒、消除寒證
肉桂
寒
陰
清熱解暑
金銀花、黃連、大黃、生地黃
涼
降火氣、減輕熱症
菊花、西洋參、羅漢果
平
健脾開胃、強壯補虛
枸杞、芝麻、芡實、銀耳
五味:辛、甘、酸、苦、鹹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
另外,由於淡味沒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將它和甘味並列,稱「淡附於甘」;同時,澀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雖然有七種滋味,但習慣上仍稱「五味」。
氣和味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種藥物既具有一定的氣,又具有一定的味。由於氣有氣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須將氣和味的作用綜合起來看待,例如蘆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可知蘆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生津等;紫蘇性味辛溫,辛能發散,溫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蘇的主要作用是發散風寒。
一般說,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也就有所區別;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藥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處和不同之點。例如同樣是寒性藥,若味不相同,或為苦寒,或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濕;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同樣是甘味藥,但氣有所不同,或為甘溫,或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樣。如黃耆甘溫,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所以,在辨識藥性時,不能把藥物的氣與味孤立起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