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貝尼森(Gary Burnison)/
編按:依萊‧布落德(Eli Broad)這位白手起家名列富比世排行榜的億萬富翁,如今雖已不再領導他所創立名列全球財星五百大企業的這兩家公司(KB Home、SunAmerica),但仍然以公益創投家的身分非常活躍;他不僅只是霧裡看花,開開支票,而要真正看到他所投入的資金怎麼開花結果。他與妻子艾迪絲(Edythe)所共同創辦的布洛德基金會一直是促進許多領域變革的催化劑。基金會擁有二十一億美元資產,重點放在基礎教育改革、科學和醫學研究,以及藝術。 
七十七歲之齡的布洛德有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身為熱切學習者的他談到自己每天閱讀四份報紙──總是費心尋覓想法、靈感,或新的途徑。他就和任何開明的領導者一樣,對於學習和資訊的胃口永不饜足。以下為本文作者訪談他的書摘...。

 領導者最棘手的工作,就是讓員工改變。這項任務十分艱鉅,因此我問布洛德該如何達成時,他搖頭晃腦了一會兒才回答。「這因人而異,」他最後說道,然後重提他最喜歡的例子,教育制度。

 他談到試圖激勵根深柢固安於現狀者—無論是教育工作者、學校董事會成員,或管理者的挫折。「有時候你運用財務手段讓他們改變,但這在教育界很難辦到;有時你用輿論讓他們改變……用競爭讓他們改變,比如拿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註:公費補助的民營中小學特許學校,屬於不同的管理制度或組織型態)和公立學校來比較,以顯示特許學校有多麼成功;有時改變的力量來自高層;有時是迫於聯邦政府壓力……沒有簡單的方法。」

 領導人由此得到的教訓是,他們必須找到激勵他們團隊的誘因是什麼,無論是金錢獎勵、歸屬感,還是共同的目標。不過,勝利絕不只是和獎勵有關。布洛德探索自己工作的動機,說他從不是為了錢而工作。一旦累積到一定數量的財富,達到某一種生活水準之後,無論財富倍增多少,都不會再產生多大區別。他的驅動力是來自於好奇心和不耐。「每當我達到了某個程度,就永遠都不想停止,我想知道『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我們下一步要實現什麼?』我喜歡工作,我滿懷熱忱;我有競爭力。我想讓我周遭的人也具備相同的屬性,如同我一般瘋狂。」他說。

 這種要有所成就的動力有其代價,這點布洛德很快地承認。「你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你不是這世界上最面面俱到的人,就我所知,幾乎沒有領導人有時間能每週上球場上兩三次,或者度個不錯的假期等等。」

 布洛德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有較平衡的生活。對此,他歸功於藝術和他妻子艾迪絲的影響。艾迪絲多年前就開始收藏當代藝術作品。「那時我說:生命中有比和銀行家與其他商人打交道更有意義的事,我開始對藝術發生了興趣。」

 布洛德在一九九九年離開商界。他說,他現在比當年經營兩家財星五百大企業時,工作得更加勤奮。

 在其整個職業生涯中,布洛德都表現出贏家的領導力:支持一個大膽的願景,衡量風險且毫不畏懼,並挑戰其他人,讓他們達成超乎自己想像的更大成就。回首來時路,布洛德說,從來沒有任何導師在他耳邊「神奇叮嚀」,他認為這是因為他並沒有加入任何公司,並循序漸進攀登企業階梯,同時由某位執行長指導與扶植之故。

 然而在提到慈善事業時,布洛德很快就提出了他的榜樣:企業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美國鋼鐵大王),他積聚了大量財富,繼而捐出大部分財產。「我一直很欽佩卡內基的所作所為,尤其是他『鉅富而終,乃是恥辱』的哲學」。

 身為強大的競爭者,布洛德已經看到能把握新機會、或尚未開發的市場的創新者,所享有的回報。但是,只有願景是不夠的;領導人還必須有勇氣把計畫付諸實現。領導人從不單獨行動。他們刻意地建立並加強團隊,追求共同的目標,比如創造產品、涉獵新領域,提高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就像高效率團隊的教練一樣,有競爭力的領導人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肯定會有失敗和挫折,但他會希望成功多於失敗。(本文節錄自《大無畏》,時報 2012年3月9日出版)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