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200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該年新增近九百位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縮寫為RCC)患者,較前幾年增加一百多位,雖腎細胞癌在台灣癌症發生率並非前十名,但腎細胞癌因復發機率大且過去缺乏有效藥物的情況下,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存活時間非常有限。不過,現在此癌的標靶藥物可回頭使用,當第一線與第二線標靶藥物陸續使用失敗後,若轉回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仍可有效延長病患的存活期。
腎細胞癌分期與治療方式
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李建儀醫師說,腎臟是人體排尿及代謝毒素很重要的器官,而腎細胞癌就發生在負責將人體毒素滲透出來的腎小管位置,腎細胞癌主要的治療方式為開刀手術,在民國90年代早期,醫師尚只能靠手術切除,以及使用干擾素或介白素來企圖抑制腫瘤擴散,但實際上腫瘤細胞對這些藥物只有百分之十幾的反應率,失敗率相當高,而一旦腎細胞癌患者出現轉移的現象,大抵患者不超過2年的存活時間;因此這是一個相當棘手難治的惡性腫瘤,對於放射性及化學治療幾乎沒有效果。
李醫師表示,腎細胞癌可透過斷層掃描與超音波檢查發現,主要可分為以下四期:
第一期:腫瘤小於7公分
第二期:腫瘤大於7公分,且尚未侵犯超過腎臟的外胞膜
第三期:腫瘤持續擴大且出現侵犯腎上線、腎臟靜脈或下腔靜脈
第四期:腫瘤已侵犯周邊器官或發生遠端轉移,例如轉移肺部
而且腎細胞腫瘤十分聰明,感覺就像有生命一樣,它們會找尋合適的生長空間群聚下來,並且特別需要新生血管來供應養分,因此科學家就可藉由這些特性,研究抑制血管的內皮細胞增生,進而阻斷血管供應腫瘤細胞養分,使其缺乏營養而壞死。
標靶藥物治療新方式,有效提高病患存活時間
近兩年由於分子醫學的進步,科學家找出在腫瘤周遭新生血管上有多種酪胺酸激酶接受體(RTK),其中如PDGFRβ、VEGFR2、KIT等RTK與腫瘤生長關係密切,針對亮細胞腎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占腎細胞癌的75%)有新型的標靶藥物如Sunitinib malate(Sutent/紓癌特),可透過直接抑制RTK的磷酸化,使得能直接阻斷血管生成進而抑制腫瘤生長,甚至造成腫瘤萎縮或抑制轉移的效果,反應率達將近百分之五十,亦可明顯延長患者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目前已通過健保給付使用在晚期腎細胞癌第一線口服藥物,此外當腫瘤復發後亦可使用在第二線的標靶藥物治療。
腎細胞癌於治療藥物的選擇與種類少,無法像一些常見癌症一樣,在藥物使用失敗後可以一直換藥。所幸,2010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研究顯示,當患者接受第一線紓癌特治療後失敗,轉換第二線藥物治療又復發,可再轉換回使用紓癌特治療,同樣具有治療效果。李建儀醫師解釋,因為使用第一線紓癌特失敗復發的癌細胞,在使用不同作用機轉的第二線藥物後會被殺死,或是對第二線產生抗藥性的癌細胞,會有類似失憶的狀況,只記得對第二線藥物產生抗藥性忘記第一次使用的紓癌特,因此當第二線藥物使用失敗後,再回頭使用紓癌特仍具有治療效果。所以患者可藉由多重藥物治療延長存活時間達二十六個月以上。甚至自己曾診治過一位罹患腎細胞癌的婦人,透過多重藥物交替治療,成功爭取將近四年的存活時間,滿足了她期望陪同孩子長大的願望。
晚期轉移腎細胞癌的高危險群可用細胞蛋白質抑制劑(mTOR)
若為晚期轉移腎細胞癌的高危險群,則可以使用mTOR抑制劑(Torisel/特癌適),目前用於第一線治療的Torisel/特癌適已經健保給付使用,此藥物除與上述標靶藥物一樣具血管生長抑制外,也可直接抑制癌細胞的增生與生長,更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時間,對於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或其它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病患而言,是另一種治療選擇。此藥目前衛生署核准用於高危險群的晚期轉移腎細胞癌,包含亮細胞腎癌及非亮細胞腎癌的病患。
藥物普遍都具有副作用,舉紓癌特為例,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手足症狀」,出現水泡甚至整個皮膚脫落,對於病人的生活及行動會造成困擾,因此在考量患者對藥物副作用忍受度,目前醫師亦會搭配一些降低副作用的藥物,例如使用含肝素成分的藥膏來減少皮膚發炎的狀況,來幫助患者度過不舒服的治療期間。另外亦會出現高血壓的副作用,因此在治療前醫師會詳盡了解患者健康狀況來確認採用甚麼藥物治療。依據美國2011年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病患若出現高血壓與手足症候群的副作用時,往往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只要配合醫師謹慎處理副作用,病人的生活品質皆可獲得改善。而紓癌特的治療週期為連續口服藥物四週,休息兩週;患者因而亦可透過休息的時間,來緩和藥物的副作用。
醫師提醒,腎細胞癌雖然發生比例不高,但近年來仍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且患者的年齡層在下降,因此民眾應有定期健檢的習慣,可幫助早期檢查出腎細胞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