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條件。電信行業在新形勢下更應該自覺樹立以人為本、合作共贏的統籌發展觀念。促進三網融合乃至電信與整個信息化的融合,使信息通信市場盡快在平等、合作和互動氛圍下開拓一個共生多贏的發展空間。

1、信息通信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005年,中國粗鋼產量達3.4億噸,遙居世界第一位,但高品質鋼材卻要靠進口。能源產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費量占世界的11.2%。但能源使用效率只有30%,發達國家已經達到50%。我國煤炭消費比重占能耗總量的73%,石油占18%,天然氣占2%,水電僅佔6%,可見,中國能耗結構極不合理。按照傳統增長模式,我國單位GDP中耗費的能源是世界發達國家的2-3倍。靠這種增長模式還能維持多久是國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信息通信突破了時空的制約,使得信息傳遞、搜尋、處理的成本極大降低;減少了市場中供求雙方、競爭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可促進農業集約化,工業柔性化,城建社區化,交通實時化,商業配送化,金融信息化,教育網絡化,醫療監測化,公務透明化和勞動高級化,成為改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手段。要從「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認識信息通信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戰略地位。

2、電信與信息化融合,將產生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會

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有三大瓶頸:交通、能源和通信,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通信的瓶頸已經基本解決,信息通信產業成績斐然。但是近年來我國通信發展開始乏力,有人認為通信發展過快,已經超越了我國當前階段的消費能力,通信能力已經過剩,沒有新的發展空間。但是另一方面,在權威部門選取的30個典型國家信息化指數測評中,中國以30.6的綜合指數居第27位,可見,我國信息化水平還很落後,發展空間還大得很。

單就通信業而言,我國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網絡規模都居世界第一位,網絡的技術先進程度也已名列前茅。但是我國電信增值業務發展落後,基礎電信、計算機服務和IT製造業尚沒有形成合力,這是我國ICT產業鏈發展中的致命問題。一旦我國電信業實現業務和技術的升級,我國現有通信能力不是過剩,而是嚴重不足!

擔心通信能力發展過剩的人同時也擔心,平民百姓都用起了寬帶業務,我國的基礎通信可能像今天的城市交通一樣造成嚴重阻塞。其實他們是混淆了信息經濟規律與工業運輸經濟的根本區別,運輸經濟成本伴隨運量是遞增的,信息經濟成本伴隨業務量是迅速遞減的。

悲哀的是,以往我國基礎電信部門對信息化缺乏熱情,信息服務部門又對電信信心不足,熱衷於另搞基礎網絡。設備製造企業則進退維谷,苦不堪言。經過十年的磨合,人們逐漸認識到:電信必須融入信息化才能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信息服務必須通過 7億電信用戶才能落地生根;設備商必須依靠電信與信息化融合才能形成新的產品市場。可以說,目前是我國形成ICT產業鏈的最佳時機。

3、必須重視新經濟規律

信息通信業迅速發展為整個社會提供了一個新型增長方式的發展平台;同時它又具有新經濟發展規律,即網絡外部性和協同發展規律。如果說,傳統電信網還是按集中化大工業產品生產規律發展起來的,那麼未來以IP技術為核心的信息通信網則必然向分佈化信息融合服務規律發展。我們正處在技術轉型、產業轉型、經濟轉型乃至社會轉型的這樣一個重要時代。

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有些國家受西方經濟個人主義政策影響,在電信業人為割裂網絡協同機制,使電信改革遇到一些困擾。我國電信改革相對平穩,但是,也出現了互聯不暢、無效競爭和管制不力等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還在於對新經濟條件下電信產業發展規律把握不準,出現了諸如企業片面追求利潤、不願意轉變經營模式和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認為電信競爭就是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從而陷入市場原教旨主義和工業運輸經濟學的誤區。

2009.07.15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