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藍辛斯基(Adam Lashinsky)/《財星》雜誌資深主編
對產品設計者來說,營造出一種「感覺」是極為重要的事,更不要說是電子產品的包裝設計師了。(只要想一下戴爾〔Dell〕筆電帶來的感覺就知道了,除了沮喪,你還能想到什麼?)然而,賈伯斯從創立蘋果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在做這件事。賈伯斯拒絕用傳統方式思考蘋果的產品,它們不只是電子產品而已,而是藝術。賈伯斯在一九九五年的時候,曾接受「電腦世界史密森尼獎口述歷史計畫」(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 Awards Program Oral History Project)的訪談,當時他表示:「我認為藝術來自於能夠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賈伯斯這句話是在談早期他為蘋果找來工作的人。他提到這群人有著以下的目標:
用前所未見的方式,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然後找出一個方法傳遞給其他人,讓那些沒有相同洞察力的人,也能夠享受同樣的好處:得到某種感受或做到某些事。如果你進一步了解這些人,你會發現在這一段很特別的時間,也就是七○和八○年代,電腦界最優秀的人才通常都是詩人、作家和音樂家。那些人之中,幾乎所有人都是音樂家,另外很多人還是詩人。他們會進電腦這一行,是因為電腦太迷人,那是一個嶄新的東西,提供了新媒介,讓這些人可以發揮他們的創意。他們投注在電腦的情感與熱情,跟詩人或畫家沒兩樣。
現在回過頭去看,賈伯斯把電腦設計師還有紙盒設計師(天啊!)跟藝術家相提並論,簡直是傲慢。如果換了另一家公司,談藝術設計可能是有點做作的話題,甚至是無關緊要。然而,當一家公司把產品設計跟時代精神結合在一起,而且還引發消費者的搶購風潮,讓公司成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那麼消費者電子學中所隱含的詩意,重要性將不下於電路圖。
蘋果跟別人不一樣。蘋果能與眾不同,一直都是因為它的產品策略。賈伯斯在形容蘋果早期員工的特色,或是他簡略提到自己時,都會營造一種氛圍:打從一開始,蘋果就幫自己塑造桀傲不馴的形象。賈伯斯早期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他在監督麥金塔的研發時,在麥金塔團隊所在的大樓,掛上一面海盜骷髏頭的旗子。蘋果在電腦產業裡獨樹一格。「獨特」一直是蘋果的精神,而注意細節正是這種精神的展現。
電腦產業致力追求標準化。IBM的「相容機」是業界很重要的一項創舉。相較之下,蘋果要的不是標準化的東西,而是最優秀的機種。雖然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蘋果曾是業界標竿,但大部分的時候,蘋果的追隨者只限於一小群特定人士。幾年後,當惠普經歷一連串的危機,一位矽谷的主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即使惠普找來蘋果最有能力的主管,也沒有辦法起死回生,因為「史帝夫回到蘋果的時候,蘋果的士氣非常低落,但公司仍然保有想要做出優秀產品的企業文化。惠普已經很多年沒有那種精神了,沒有人能夠領導惠普」。
蘋果大部分的產品都只是因為他們想要做出來。蘋果不搞焦點訪談團體,不做讀者調查,也沒有什麼競爭力分析。多年來,賈伯斯很喜歡用的一個比喻就是,蘋果「不想把手指伸到消費者需求裡測風向」。作家莫瑞茲於一九八○年代初出版的《蘋果電腦的私家故事》裡寫到,賈伯斯告訴他:「我們成立蘋果的時候,之所以會製作出第一部電腦,真的只是因為我們想要一台電腦。」接下來一、二十年,賈伯斯常常重複這段話。二十五年後,賈伯斯又說:「我們擁有強烈的信念,真的認為我們是在替自己研發產品。」
iPhone正是這種信念的經典例子。iPhone問世之前,蘋果的主管大多討厭自己的智慧型手機。賈伯斯說:「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要自己做一支。」他這句話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它的確是實話,而且也在向消費者傳遞一個強烈的訊息──我們愛死這款狗食了,連我們自己都在吃,你們一定也會喜歡。
從創立之初一直到今天,蘋果的經營哲學幾乎沒變過,這點讓人吃驚。莫瑞茲描述賈伯斯:「賈伯斯不願意讓產品計畫充滿著一堆企管分析、焦點訪談團體、決策樹、鐘型曲線移動,或是任何他覺得跟大公司有關、討厭又無聊的東西。賈伯斯是在鏡子裡找到蘋果最原型的消費者。他會三不五時決定自己想要擁有哪種電腦,然後公司就會開始研發那種電腦。」(本文節錄自《蘋果內幕:後賈伯斯時代,蘋果還能紅多久?》,大塊文化,2012年7月出版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