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螞蟻、蜜蜂、飛鳥學習組織運作絕技

彼得‧米勒(Peter Miller)/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資深編輯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9-24
導讀:黃祖強/總裁學苑總編輯

 變數愈多的事情,就愈難解決?意見愈分歧,就愈難下決定?愈是龐大的體系,就愈難以溝通協調朝著一致的目標前進?然而,觀察社會性的昆蟲動物(例如螞蟻、蜜蜂、白蟻),牠們的組織沒有真正管理者,但遵循簡單的法則,卻能完成許多不可思議的複雜任務。

 研究者發現,這些昆蟲動物會將問題分給許多個別的族群成員來解決,每個成員則都遵照自己所分配到的簡單指示來完成任務,但都不清楚問題的全貌為何。科學家將動物的這種現象稱為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

 在這當中,沒有哪個成員是最高的指揮官,也沒有哪個成員會告訴其他成員該做什麼,而是團體中的個體會不斷以各種方式彼此互動、交流,直到出現某種模式,就像是到了某種動作或意義的臨界點,於是整個蟻群便動了起來,出發去尋找最近的種子堆;或是像整個鯡魚群一樣,同時做出反應,以閃避飢餓的海豹。

 這些現象的共通之處,不論是什麼模式、形狀、行為,事先都沒有任何藍圖或設計,而是由下而上,自然出現,靠著系統中各部分的互動而形成的。雖然自我組織的真正源頭仍是一個謎,研究者已經找出它運作的三大基本機制:去中心式的控制、分散式的問題處理,以及多重互動。將這些機制加起來,就能解釋為何就算無人指揮,群體中的個體只要遵守簡單的基本原則來行動,就能形成有意義的集體行為模式。

 當然,並不是所有動物群體都能稱得上智群,而且群體行為也有其黑暗面。科學家對蝗蟲的研究發現,並解釋何以一群溫和的蚱蜢,會忽然變成貪得無饜的蝗蟲,引發嚴重的災害。也可觀察全球經濟泡沫的危機,正是貪婪引發盲從而產生群體的災難。

 進一步可以試問:有智慧的群體和愚蠢的群體究竟有何不同?是什麼原因,讓一群原本快樂的慶祝群眾變成為一群暴徒?答案就是智群能用集體的力量,來選擇最適的解決方案,而暴徒則是釋放了群體中混亂的力量,而自食惡果。正因此,我們更應該了解究竟智群如何運作,以及要怎樣控制這種力量。

 成為有智慧的群體,才能做聰明的決定。作者提醒:我們都需要理解群體智慧該如果發揮,群體也要適度容許個人忠於自我。因為如果所有人都開始倚賴群體的智慧,其實也就沒有人真正對群體的智慧做出貢獻。進一步從自然界中萬物應變環境的方法,找到啟發。本書不僅適合領導者,也適合每個人去閱讀學習生存法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