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中的目標_小眼睛貓頭鷹EMBA文章
許多的專案都有一個憂慮:科技的變化如此之快,等到你蒐集到足夠的過去記錄,得知任務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完成任務時,卻因為新科技的問世,那些過去的資料都已經沒用了。換言之,你一直在射擊移動的目標。
以工作細分結構的角度來看,這套理論只有在高層次的工作細分結構中才能成立。當你進一步地繼續採用工作細分結構,必定會達到任務變成不斷地重複的那個點。譬如,繪圖部門的主管通常可以知道畫一張機械或電子裝配線的D-size圖需要多久的時間,因為他的部門已經做過許多這樣的工作。而技術人員可以知道做某些測試要花多久的時間。甚至設計師都知道,設計小型的電路要花多久的時間,即便所採用的是新技術。
因此,如果在工作細分結構中我們追蹤的層次夠低,就能建立一個具有意義的資料庫。這時還要考慮到一個重要的因素:實際花在任務上的工作時間,資料一定要很精確。這意謂著每天都要仔細記錄。最好的方法是只要一有動作就記錄,就像律師一樣,但是大多數人發現這很難做到。若是做不到,至少要在工作完成當天的幾個小時內就記下所完成的工作。一個小時的實際作業人事費用是50~100美元,因此成本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
影響工作時間的因素
有許多事情會影響到工作人員實際工作的時間,包括學習曲線、準備時間、疲乏以及技能的高低。我在之前撲克牌整理的例子中提過,你可以預期工作人員在這項任務上所花的時間越多,撲克牌分類的速度就越快。這種績效的改進稱之為學習曲線。如果你在專案中有這類的任務,那麼績效或許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進。
詹姆斯‧路易斯(James P. Lewis)/
(本文摘自《專案管理聖經》,臉譜出版。2010年4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