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心靈答案的聖地-菩提迦耶-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i-Nature 編輯部

 

菩提迦耶巡禮

身為佛陀成等正覺的聖地,菩提迦耶可以說是所有佛弟子的心靈故鄉。她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考古遺蹟,更是一座充滿生命動力的佛法研修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僧侶與慕名而來參觀的旅人,穿梭在佛跡聖物之前,各自尋找他們心靈的答案。

在這個靠佛教徒朝聖為主要收入的小村落裡,村民的主要信仰卻是印度教。因此,淡季時(三月到十月)它是個炎熱而安靜的小城,很適合靜靜的遊賞與冥思,不過一旦到了旺季,則是人聲鼎沸,充滿了宗教蓬勃的氣象。

如果你對藏傳佛教有興趣的話,可以選擇冬天前來,這時西藏的朝聖者會從達蘭沙拉(Dharamsala)下來避冬,而且達賴喇嘛通常會在此度過十二月,直到翌年的二月中,大部分的藏人才會離去,這段時間的菩提迦耶,總是瀰漫著莊嚴濃厚的宗教氣氛。

初次來到此地時,可以選擇一位「看似」專業的當地導遊,帶領您在這些稍嫌雜亂四散的紀念地點間,有效率地快速巡禮一番,不過他們的解說往往與史實有些出入。因此,如果資料準備得夠充份,不妨用堅定的態度,技巧的遣開想從你身上賺錢的當地人,然後隨著本書深入淺出的介紹,寧靜地、悠閒地在古老的歷史遺蹟內獨自漫步,或是選個綠蔭遮天的大樹下,靜靜的一個人與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一同進入智慧的沉思中。

摩訶菩提大塔(Mahabodhi Temple)

在佛陀正覺後約兩百五十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來此朝聖,他在菩提樹下安置了一塊金剛座,並於菩提樹旁建立一座塔寺。到了西元四世紀,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由於當時錫蘭國王王弟到印度朝禮聖地時,倍受冷落與羞辱,因此錫蘭國王主動興建摩訶菩提寺,提供給來自錫蘭的僧人使用。

十二世紀時,回教徒的入侵卻將其破壞毀盡,直到十四世紀,緬甸國王又在阿育王的塔寺遺址上,出資護持重建。在緬甸浦甘(Pugan)的一座十三世紀建築的寺院,就是它的縮影。然而,重建沒有多久,這座寺廟就遭遇嚴重的水患,隨著洪水而來的大量泥沙又將它埋在沙土中達數百年,直到西元一八六一年,印度考古研究所的總指揮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拜訪此地,建議進行挖掘,為大塔的重生燃起了一線希望。西元一八七○年末,在緬甸佛教徒與當時的孟加拉政府協助下,終於將摩訶菩提寺修復完成,從此這座雄偉的大塔終於重見天日。

園區主要的入口處是與摩訶菩提大塔同一方向的大門,當你從正面走下階梯,便會發現許多古老遺蹟就羅列在道路的兩旁;例如雕著佛像或佛經的小塔,這是人們為了還願或祈福而雕造奉獻的,此外還有一些信眾捐獻的紀念物品,如精緻的鐘或鍍金的佛像等,亂中有序地參差排列著,令人眼花瞭亂、目不暇給。

再往大塔天井走去,通道左側有一個開放式的小小聖殿,殿前保存了一座圓型的石座,上面雕刻了一對佛陀的足印(梵文Buddhapada),足印上撒佈著信眾祈福的花瓣與聖水,黎明或黃昏時,淡淡的光線斜射而來,使它蕩漾著脫俗的美感。

大塔外牆周圍有各式各樣的佛像,而在一樓大殿內,有一座鍍金的佛陀「降魔正覺」像,原本是以青黑岩雕刻,後來被西藏人鍍上了金箔,使整座佛像呈現出金屬的質感。由於大殿內的柱門均由石頭雕造,並沒有窗戶或通氣孔,所以光線很黯淡,空氣中也混合著鮮花與焚燒燭火的濃烈氣味,令人感到有些窒悶。

大殿入口兩邊的石階梯通往頂樓的四個小塔,參觀者可以繞著主塔以不同的角度來欣賞摩訶菩提寺。附近有許多佛龕供奉著神像,有些雕刻樸素精美,有些卻是俗氣粗糙。二樓以上有固定的開放時間,若欲參訪需事先詢問管理的僧人。

阿育王石欄楯

大塔三面圍繞的石欄楯,最早是由阿育王所建,但後來被繼起的王朝拆除重整。石欄上的波羅米刻文所記載的捐贈者姓名,證明了此為孔雀王朝之後的巽迦王朝所建造,但一般仍習慣稱此為阿育王石欄楯。石欄楯的高度約二公尺半左右,大部分的真品存放在菩提迦耶博物館內,另有一部分則放置於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和倫敦的Victoria&Albert博物館中。目前在大塔的石欄楯中,質地較新的部分是近代所仿造,修復的情形還算不錯。

菩提樹

菩提樹是菩提迦耶的焦點所在,位於摩訶菩提寺西方。
根據玄奘的記載,最原始的菩提樹,枝葉青翠,冬夏都不凋落,受到信眾們的崇仰敬拜,但由於阿育王剛繼位時崇信外道,曾親率軍隊前來砍伐,將樹的根、枝、葉砍得粉碎,並命令事火婆羅門放火焚燒以祭天神。不料在一片灰燼中竟又長出兩棵樹,於熊熊烈火中蒼翠生長。阿育王目睹這一切,心生悔恨,於是用香乳灌溉餘下的殘根,到天將破曉時,菩提樹已長回原來的樣子,阿育王欣喜異常,親自在此供養聖樹,樂而忘返。

不過,阿育王的王妃仍虔信外道,她秘密派人於夜裡再次將樹砍掉。第二天,當阿育王前往禮敬時,只見殘敗的樹椿,悲痛之餘他再次虔誠祈禱,並用香乳灌溉殘根,結果不到一天的時間,菩提樹又重生了。

數百年後,孟加拉王設賞迦(Sasanga)信奉外道,再度毀寺焚樹,手段殘酷較前人更烈,幸而數月之後在原樹根上又抽出了新芽。之後這株命運多桀的菩提樹,維持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再遭人破壞。直到西元一八七○年,亞歷山大.康寧漢重修寺院時,老樹又倒了!於是他切下一根傾倒的樹枝栽種於原地,直到今日。

如今,當時的小枝苗再度長成高約二十餘公尺的巍峨大樹,它濃密的枝芽覆蓋著一片廣場,近百年來平靜的接受世人的禮敬供養,許多人喜歡聚集在樹下,或坐、或躺、或定、或思惟、或靜靜的享受和平的陽光……。

分辨石欄楯

菩提迦耶石欄楯的內外上下端,均有著半圓形裝飾圖案,中央並刻著圓形浮雕,浮雕主題以各式各樣的蓮花紋、動物或印度式可愛的人物造型為主。

特別的是傳說中的動物,如培加休斯(Pegasus,希臘神話中謬思所騎的飛馬)、托利頓(Triton,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魚的海神)及仙塔爾斯(Centaurs,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馬的怪物)等雕刻也出現其中,展現濃厚的希臘風格,這就是菩提迦耶石欄楯的特色。

佇立在大塔周圍與散落四處的石欄楯中,表面粗糙未磨光的是現代仿造品,上面刻有明晰的幾何圖樣或圓形之花草動物。至於巽加王朝(Sunga,西元前一八四至一七二年)的真品則由於年代久遠,以致有些浮雕已無法清楚辨視。

相對於前二者,阿育王石欄楯則是絕對的單純簡樸、全無雕刻,且表面經磨光處理的相當平滑。


(本文作者:林許文二、陳師蘭)
(摘自:印度聖境旅人書,由柿子文化發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