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大概不相信,可以用一個人的抬頭紋、事業線,或人魚線,來區分台灣社會分歧特性。乃因我們身上的這些紋或線,代表了水平、垂直、和四十五度斜線,代表分割社會的三條線。
台灣流行女性身上的「事業線」(cleavage),就是政治社會學者所討論社會「分歧」(social cleavages)的同一字,都有一條鴻溝。
社會分歧有水平分歧和垂直分歧兩大類。水平分歧指的是,社會的不同階層,過去封建社會是君王、貴族、平民及奴隸,工業革命後成為資本家、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現在則是上層階級、中產階級、與下層階級,或是簡化為富人與貧人。
企業界內部結構形成水平分歧,各個階層因社經地位的差異而存在分歧。不同職業間薪資或所得的差距,亦發展出另一形式的水平分歧。這些水平的平行線間缺乏流動,有如我們臉上的抬頭紋,將額頭分成好幾層。
垂直分歧通常存在於不同的種族、地域、宗教信仰、語言等。舉例說,美國是多種族國家,黑白之間分歧,經過了解放黑奴、民權運動、甚至是第一位非洲裔總統等社會及政治變遷,依然存在。南韓雖是單一民族國家,但慶尚道和全羅道間的地域矛盾卻難以化解。
奈及利亞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伊拉克的什葉派與遜尼派、埃及的基本教義派與世俗派間衝突,都說明宗教信仰,甚至是派別間的分歧,難以弭平。魁北克獨立公投未過,加拿大仍存在說英語及法語的差異。垂直分歧,有如年輕人口中的事業線,將社會一分為二,中間存在極深的鴻溝。
若是兩種分歧重疊,也就是垂直分歧演變成水平分歧,如假設美國的白人都是上層階級,而黑人全都是下層階級,或是南韓統治階級長期由出身於慶尚道政治人物壟斷,就形成強化分歧現象。它會帶來挫折感及疏離感,更是社會動盪不安的重要因素。
反之,若社會每個水平分歧反映其不同族群、地域、宗教信仰、語言等垂直分歧的比例,例如加拿大富人階級,反映人口中說英法語者的比例,或是埃及的百大企業家,同時存在相當世俗派和基本教義派,就形成了棋盤式的切割分歧。因上層階級不會被任一族群、地域、宗教信仰,或說某種語言的人壟斷,他們也會出現在下層階級,整個社會就比較能夠趨向均衡穩定(equilibrium)。
若從水平與垂直分歧來看台灣社會,除了原住民外,三大族群充斥在各個水平階層,地域方面有東西及南北的一些差距,但不算是強化分歧,宗教信仰或教育水平更不能單獨決定階級分歧。
台灣現今存在的世代差距,能否算強化分歧?單從年齡看,年輕人失業率偏高,有工作者收入偏低、工時較長,教育的投資與報酬率不成比例,但台灣有相對剝奪感的僅有年輕人嗎?社會中難道沒有貧困無依老人、或是無家可歸中年遊民嗎?年輕人當然了解這些,但他們更在意的是階層間的流動,也就是向上流動(upward mobility)的可能性。
根據個人觀察,台灣社會的分歧應歸類於人魚線分歧,也就是四十五度斜線分歧,是水平分歧中未能充分反映垂直分歧不同族群間(種族、地域、宗教信仰、語言、世代)比例,讓某些族群被認定屬於上層階級,而另外一些則較多出現在下層階級。
最後,或許還是有人要說,上層階級有錢可以讓抬頭紋消失,也能創造事業線,但不要忘記,人魚線還是得靠個人努力才能擁有。
【2014/12/28 聯合報】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