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肝病的治療是複雜的,病因也是多元的。從中醫分析,病因主要有濕、熱、瘀、鬱、風、痰。病機較複雜,除肝臟本身外,還涉及到其他臟腑,如肝病傳脾,病久及腎,尚有肝與膽,肝與胃的關係等。故臨床上亦多見複合證型,由多虛實夾雜。治法方面要隨機應變,應主要強調清、消、補法的運用。根據疾病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中醫辨證施治肝病。

濕熱中阻型 一般屬慢性活動性肝炎。臨床表現為脅脹脘悶,厭油噁心納呆,身目發黃,尿黃,大便黏滯或先幹後溏,肢體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數。病機為濕熱之邪擾于肝膽,疏瀉不利,以致氣機失調,溫熱中阻。治療以清熱利濕、疏肝健脾為主,常用中草藥有醋柴胡、茵陳、板藍根、蒲公英、金錢草、茯苓、炒白術、車前子、炒梔子、丹皮、炒知母、小薊等。

肝鬱脾虛型 一般屬慢性遷延性肝炎。臨床表現為脅肋脹滿痛,納食減少,脘痞腹脹,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脈沉弦。病機為邪擾肝膽,肝失疏肝解鬱,健失健運而致肝鬱脾虛。治療以疏肝解鬱,健脾調中為主,常用中草藥有醋柴胡、佛手、陳皮、鬱鑫、白芍、丹參、當歸、山藥、茯苓、白術、藿香、蒼術等。

瘀血阻絡型 多見於慢性活動性肝炎和肝硬化。臨床表現為面色晦暗,肝脾腫大且質地較硬,蜘蛛痣肝掌,脅痛,女子行經腹痛,舌質暗或有瘀斑,脈沉細澀。病機多為濕熱之邪人于血分,不得透達,肝氣不舒等所致。治療以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為主。常用中草藥有醋柴胡、赤芍、白芍、丹參、炒白術、丹皮、小薊、茯苓、砂仁、陳皮、木香、沙參等。

肝腎陰虛型 多見於B型肝炎後期。臨床表現為右脅隱痛,腰酸腿軟,頭暈目澀,乏力懶言,口燥咽幹,失眠多夢,舌體瘦,舌質紅,花剝苔或少苔,脈細數無力。病機多為肝陰既虧,殃及腎陰而致肝腎陰虛。治療以滋腎柔肝、健脾益氣為主,常用中草藥有醋柴胡、丹皮、小薊、女貞子、枸杞子、赤芍、白芍、桑寄生、炒白術、生芪、沙參、茯苓等。

B型肝炎患者除了接受相關的中醫治療外,還可以通過日常的飲食來調理。

脾虛氣弱者選“芪苓粥”

脾虛氣弱,多見於身體虛弱缺少鍛鍊者,有面色蒼白無華、動則氣短出汗、午後下肢浮腫、舌淡苔白等症狀。用等量的黃芪、雲苓,磨粉過篩去渣備用。取60克大米熬粥,起鍋前加入15克藥粉,攪勻即服,每日2次。

肝陰虧損者選“沙麥膏”

肝陰虧損,多見於經常熬夜者,有形體瘦弱、睡覺出汗、脅肋隱痛、舌紅少苔等症狀。用北沙參、麥冬、酸棗仁等量,加水熬煎1小時以上,濾渣留汁,再熬濃縮,加冰糖熬成能流動之膏狀,冷卻後放入冰箱備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肝膽濕熱者選“魚茵蛋”

肝膽濕熱,多為長期飲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面色灰黃、體乏喜臥、尿液渾濁、舌有黃厚苔等症狀。用魚腥草30克、茵陳5克煎水去渣留汁,汁中放入去殼鴨蛋1個,煮熟即可吃蛋喝湯,每日1次。

氣鬱食積者選“佛砂湯”

氣鬱食積,多見於好動氣而影響肝脾功能者,有胸脅脹痛、胃中不適、大便不爽、舌有膩苔等症狀。將佛手片、砂仁等量磨研成粉過篩,每次3克,下入用鯽魚1至2條熬成的湯中,攪勻即可服用,每日1至2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BA的小眼睛 的頭像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