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也是一種慢病
健康時報記者鄭帆影 韋川楠 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魏

▲ 相關閱讀:暢銷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勵志圖書《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威爾·鮑溫在全世界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其中的標識就是紫手環,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紫手環(如上圖),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21天為止,至今全球已有600余萬人加入“不抱怨”運動。

■從怨字的結構看,把心踩在腳下,舉著小刀,一旦抱怨,矛頭就是他人或自己,實際上也是一種攻擊行為,而攻擊行為常常傷人傷己。長期抱怨導致的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積累會導致免疫力的下降,還會使內分泌出現紊亂,長此以往肯定慢病纏身。

■熱火朝天的微網志裏,不少內容就是抱怨的回收站,潛水的或露面的,紛紛吐槽訴苦,工資太少、道路擁堵、物價又漲了、官員又腐敗了……往往引起很多網友的跟帖,抱怨就像越滾越大的雪球,甚至會引發憤懣的“雪崩”。

■有個寺院的住持立下了一項規矩,每年底和尚要對住持説兩個字,第一年,一位新和尚説“床硬”,第二年,他説“食劣”,第三年,沒等住持問,他就説了“告辭”。住持望著這位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説“心中有魔,難成正果”。這個“魔”就是抱怨。

■心理學上有個“破窗效應”,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不久,其他的窗戶也被人打破。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形成風氣,就不容易改過來。抱怨也是這樣傳染破壞你的心境,從而改變影響你的身心健康。

編者按

給抱怨扣頂“慢病”的帽子,很多讀者可能會認為嚴重了,和吃喝玩樂一樣,誰的生活中還不能有點抱怨?

確實,抱怨也是一種釋放情緒和壓力的辦法,但這個度並非每個人都會掌握得恰當。我們編發此文,出發點希望提醒公眾對心理情緒健康的認識和重視,建立科學健康的心態,以積極的立場看待個人生活、工作的不如意之處,並改善之。

每個人對此的看法肯定各有不同,我們真誠地希望您把您的觀點和看法發給我們。我們的聯繫方式:E-mail:jksbbjb@126.com,您也可以在新浪微網志搜索@健康時報V官方微網志發私信給我們,通信地址:北京市金台西路2號9號樓404室(100733),編輯部收

受訪專家

洪昭光,衛生部健康教育專家、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血管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賈福軍,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

胡佩誠,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學教授,中國醫學心理學教育分會顧問;

韓海英,北京安定醫院焦慮障礙門診博士

當有人喋喋不休的抱怨時,不耐煩的旁人可能會扔一句“有病!”  當然這是氣話。但如果抱怨成了你生活的常態,有人善意提醒你要適當調整,別不當回事兒,抱怨也是一種慢性病,其對身心的損傷絕不亞於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

慢性病具有病程長、病因複雜、患病人群多、健康受損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從這個角度看,長期抱怨具備慢性病屬性

“總是抱怨確實能劃到慢性病這一塊。”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肯定了這種説法,別不相信,舉個例子,動脈硬化是導致心腦血管病的元兇,但是動脈硬化是個緩慢的過程,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把血管堵死。五十多歲的人,動脈硬化每年血管都狹窄1%、2%左右,但你生氣發怒,一分鐘動脈可能狹窄許多,情緒就這麼厲害。所以長期處於負面情緒不能自拔,對心腦血管等是一點好處也沒有。

決定健康的四大基石,除了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外,心理平衡,也就是保持心理的健康狀態,非常重要。看看那些百歲的名人,錢學森、周汝昌、啟功,都是慈眉善目、性格隨和,心地善良,沒有一個是心胸狹隘、鼠肚雞腸、鑽牛角尖的人。

英國每日郵報7月30日的報道稱,《生物行為醫學雜誌》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學會釋懷、心懷感恩、放下憤怒,可以大大降低血壓升高的危險,進而降低心臟病危險。

把抱怨一詞輸入百度,跳出來的答案是:心中懷有不滿,責怪別人。北京安定醫院焦慮障礙門診的韓海英博士説,從怨字的結構也能看出,把心踩在腳下,舉著小刀,一旦抱怨,矛頭就是他人或指向自己,實際上也是一種攻擊行為,而攻擊行為常常傷人傷己。長期抱怨導致的憤怒等負面情緒的積累會導致免疫力的下降,還會使內分泌出現紊亂,長此以往肯定是不利身心健康的。

慢性病具有病程長、病因複雜、患病人群多、健康受損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從這個角度上看,長期抱怨不斷,不但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沒有好處,而且會傳染他人,會讓人處於“怨而生恨”的不良氛圍中,因此,總抱怨是一種慢性病。

  智聯招聘調查顯示,中國六成職場人每天都抱怨,平均一天抱怨五次,而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平均花14.5分鐘抱怨,相當於一生中花106天抱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