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這個詞大家並不陌生,相信大家都有童年時在外面大太陽下瘋玩,回家後感覺十分難受的經歷吧。但這個疾病的具體發病機制,可能就不是每個人都明瞭的。
中暑在醫學上可分三種類型。第一種,也就是我們都曾經歷過的熱射病,這個名字很形象,可以解作:火“熱”的太陽照“射”所引起的疾“病”。當然,這樣解釋只是為了好理解,照射的也可以不是太陽,而是火爐、火堆等,只要能發出足夠熱量的都算。第二、第三種類型分別是熱痙攣及熱衰竭。本文主要談談熱射病和熱痙攣。
先説熱射病。我們知道,人的體溫是很穩定的,基本就在37攝氏度上下浮動。這個結果是由我們腦袋裏面一群叫做“體溫調節中樞”的神經細胞造成的,這群細胞通過控制熱量的産生、散發之間的平衡,使我們的體溫維持在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的水準。
人體內部像個大火爐,每天的營養物質代謝過程、肌肉的收縮都要産生大量的熱,這些熱是如何散發掉的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汽車發動機是如何散熱的:發動機旁邊有許多水管,冷水流過後變熱,然後流走,就這樣把發動機冷卻下來。而在人體,這些水管就變成了血管,管裏流的是血液而不是水。人體內部的血液是熱乎乎的,到達皮膚下的血管時,就開始把熱量排出體外。這其中又依靠著三件法寶:一是輻射,也是最主要的途徑,差不多2/3的熱量是這樣散走的;二是蒸發,也就是靠出汗來完成的,大概會散發掉1/4的熱量;第三是對流,大概散發掉1/10的熱量,吹風扇可以使人涼快,主要就是加大了對流作用。
人體內部的熱量越高,體溫調節中樞就會越忙——忙著發號施令,讓心臟跳得更快些,血液流得更快些,皮膚下的血管多開幾條備用通道以加大血液流量。一般來説,它們都幹得很出色,但是當産熱太多,或者散熱出了故障,産熱大於散熱時,就發生了熱射病。
上面已談到人體的主要散熱途徑是輻射,而輻射要求外界溫度低於人體,這樣才會像水往低處流那樣,熱量也往低處散發出去。如果外界溫度比人體還高,這條路就算完全堵死了。前段時間,印度某些地區的氣溫高達50攝氏度,這時人體的散熱途徑就不能依靠輻射了。如果人體不能大量出汗或局部環境沒有空氣對流時,人體無法把積聚的熱量散發出去,這時人就會患上熱射病。
人體出現熱射病時,體溫調節中樞還會繼續努力工作,加快心跳速度,讓更多的血液流到皮膚下,讓更多的汗腺活動起來以排汗。但這樣的努力是徒勞的,熱量還是越積越多。而人體的細胞很嬌氣,不適應在高溫下吃苦,過不了多久細胞就會受不了而“鞠躬盡瘁”,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控,心功能減退,心輸出量減少,汗腺衰竭。這樣的後果就是體溫越來越高,當體溫比正常溫度升高5攝氏度,也就是42攝氏度時,細胞的重要成分(蛋白質)就開始變性,當超過50攝氏度,只需幾分鐘細胞就會死亡。
除熱射病外,還有熱痙攣。熱痙攣是因為汗裏含有氯化鈉,當大量出汗時,體內的鹽也丟失,此時肌肉就會痙攣。肌肉痙攣是很難受的,大家如果有游泳時抽筋的體會就容易理解了。
千萬不要小看熱射病,它的死亡率可達5%~30%。對熱射病的治療當然首先是降溫。降溫有物理方法,比如浸在冰水裏、吹風扇、放冰袋,如果這種辦法不行,就須要在醫生的幫助下使用氯丙嗪等藥物來降溫。
熱痙攣的病人除了降溫外,最主要是補充從汗裏丟失的鹽和水分,只要治療及時,病人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恢復常態。
隨著夏季的來臨,天氣也越來越炎熱,雖然空調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但我們不是蝸牛,不能把空調背在身上到處走。所以,直接暴露在大太陽底下的時候還是很多的。要減少中暑,就要知道如何預防。預防其實很簡單,不要在太熱的環境下工作太久,保證足夠的通風等散熱措施,及時補充含鹽分的清涼飲料等就可以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