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會呼吸,發電的房子裡-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i-Nature 編輯部

 

攜手打造綠色希望

有沒有一種可能,當我們日常生活不再仰賴傳統的化石能源,而是改用一種自給自足的方式來供應呢?如果真有這麼一天,相信人類文明將會大大降低對地球的傷害了!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以家庭為主的住商部門能源消耗量,排名在工業部門、運輸部門之後,名列所有消耗部門的第三名,換句話說,從家庭節能下手,將可以減少大量能源的消耗,隨時隨地節能省油,就可以為地球的健康加分。

住在會呼吸、發電的房子裡

如果我們住的家就是一個小型發電機,屋頂裝有太陽能電池面板,將陽光轉換成電力;而微型的風力發電機利用風吹動葉片轉化成電力,並儲放在電池中;洗澡的時候不用瓦斯,只需要打開水槽,就有利用陽光加熱的熱水源源不絕的湧出;而從天而降的雨水,也可以自動回收成為家庭的飲用及洗滌水⋯⋯。這樣的房子在過去或許只是科幻小說裡的想像畫面,但現在卻逐漸在我們生活周遭成形,因為夢想之家即將實踐。

綠建築的精神在於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其中日常節能指標不僅要兼顧少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可以更積極的開源,像是利用太陽能與風力來發電。在現在如此便利的生活條件下,大家常常會誤以為打開開關、插頭插上插座,電力便隨開即來、隨插就有,但可曾想過絕大部分家裡的用電,都還是從發電廠千里迢迢傳送過來,而且有大量的能源在輸送過程中被浪費了。

因此,如果能夠實踐家家戶戶自己提供電力的願景,那麼在節省能源與替代能源運用上,將大有助益。根據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他們便打算簡化民眾居家小規模發電的程序,讓房子不再成為超級的耗能機,甚至還有機會可以提供電力供公共使用。

台灣有位留德的建築師,也打造了一棟可發電的對流絕熱環保屋。屋子的大門口有一座獨特垂直軸風力發電塔,頂樓也將增設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熱水模組。此外,像是位於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的節能屋、台大綠房子,都提供民眾入內參觀,身歷其境將實際感受會呼吸、會發電房子的魅力。

規劃一個美麗的願景,是很迷人的事情,但是在實現的過程中,卻也有許多現實的因素必須要考量。想一想,綠色能源的優點這麼多,但為何至今仍無法成為能源主流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現階段綠色能源的發展還有許多障礙,不論是技術、經濟、或是政府的政策及制度面,以及全民落實的可行性,都影響了綠色能源的發展。畢竟,要一般家庭改變原本使用能源的習慣,轉而利用並開發再生能源,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而政府的政策主導與獎勵制度,以及民眾的樂於配合,正是推動這股綠色潮流的主要力量。

除了會呼吸、會發電的房子外,還有一個善用自然地形、採光通風的有趣建築──地鼠窩式的飯店,換言之,這便是巧妙採用了「被動式利用太陽能」的案例。Das Goger位於奧地利格拉茲南方,是一家標榜「陡坡綠色為設計標準,建築結構隱形創意,完美融合於自然環境」的渡假飯店。飯店整體建築物為了充分利用陽光日照,並且塑造冬暖夏涼的環境,大膽的將客房一半「埋入」草皮土堆中,形成類似地鼠窩的建築型態;而在客房門前的走道也充分採光並引入水流,形成「門前有小河」的特殊景象。


(本文作者:李育明)
(摘自:認識綠色能源,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