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不會失智的生活習慣(上)-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圖文整理/i-Nature編輯部
有人問知名的神經學家斯默爾(Gary Small)醫師:「年齡多大就太遲了?就算改變壞習慣,也不能保護自己的腦子了?」斯默爾醫師回答:「請聽我大聲說明白:永遠不嫌晚,只要今天開始改善生活型態,就可以開始修復昨天的損傷。」
預防失智是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的事。研究指出,只要能把失智延後五年發病,2020年就可以減少一半的新增個案。為了保持大腦的青春,必須改變生活型態,這些生活型態不僅可以照顧大腦,多數也能維持體能強健,不僅身體,連大腦也會變年輕。
1)讓大腦接受新的刺激/打破舊習、嘗試不熟悉的事可以激發短期記憶,建立大腦解讀訊息的能力。例如改變每天從家裡走到車站的路線或是改變每天下車的車站,嘗試早一站或晚一站下車,或改變每天坐車的時間,單是做這項,就能對前額葉產生刺激。研究也顯示,多做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得失智症的風險。
所以,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新技藝、新語言、規劃旅行、參觀博物館、閱讀、寫作、猜謎、打麻將、繪畫、蒔花養草、煮幾道以前沒做過的菜,都能刺激大腦。但是要戒掉在電視機前當「沙發馬鈴薯」的習慣。看電視通常不需用到腦,所以愈少這麼做愈好。澳洲的研究人員在網路上測試29.500人的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發現記憶力較好的人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少於一小時。
2)一定要運動/過去,運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多是臨床觀察的結果,證據力較薄弱:2011年澳洲墨爾本大學首度用嚴謹的研究證實 運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研究人員找來自覺記憶力不佳的人(但未達失智症標準),讓他們每週至少運動2.5小時(以走路為主),維持24週,18個月後他們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明顯降低,其他心智功能如短期記憶、語言也都進步了,同時,患者、家屬及研究人員也都明顯感受到這些進步。
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對大腦好處多多。它可以使心跳加速,而且有些動作需要協調四肢,可以活化小腦,促進思考,提高認知和資訊處理的速度。同時,運動時腦部血流量增加,時間久了會刺激腦內血管增加,降低腦部缺血的風險;動物實驗也發現運動可以加強神經再生,包括影響記憶力的海馬迴神經元。有氧運動很簡單,穿起球鞋出門健走即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只要每週健走三次、每次50分鐘就能使思考敏捷。台大醫學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銘章建議,中年以後就要開始維持每週2~3次的運動習慣,走路、爬山、游泳、瑜伽、太極拳,什麼運動都好。
3)走入人群/研究顯示,孤單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高,而多參與社交活動則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多鼓勵父母走出家門,幫他報名活動或陪他一起去,不論是同學會、社區活動、當志工、宗教集會、旅遊、松年大學或長青學苑課程,都能增加與人互動的機會,身體和大腦不致退化太快。
4)管好「三高」戒肥胖/控制血壓是預防失智症最重要的方法。曾應台灣失智症協會之邀來台演講的澳洲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楊羅伯(Robert Yeoh)指出,雖然在失智症中阿茲海默症約佔60%、血管性失智症佔20%,但高血壓是這兩者共同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得到失智症的風險。此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肥胖(BMI大於30)也都是失智的危險因子。
5)戒菸/癮君子又多了一個戒菸的理由。持續抽菸會害認知功能退化得比較快,離失智又進了一步,而戒菸有助降低失智風險。
(本文作者/張靜慧、黃惠如)
(摘自/當爸媽變成小孩: 全方位照顧失智長輩/天下雜誌出版)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6/3/1050.html#.URuwB5PVUx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