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晨(Mr. Jamie)/appWorks之初創投創辦人暨合夥人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偶像劇最後完結篇的終極大結局前1 分鐘、情緒已經累積到破表,雙手緊捏著衛生紙,就等著那句「回不去了」,眼淚馬上要不爭氣的噴出眼眶時⋯⋯噠啦!歡迎先欣賞一段一點都不精彩的廣告。 

 這種不爽的感覺,沒有讓人想要砸電視就算了,哪有人有心情關心你想賣什麼。但企業花了高代價購買熱門的廣告時段,當然是想吸引收視族群的注意,問題是,他們真的有在注意嗎? 

 收視率的算法一般由數據調查公司透過電話、問卷、機上盒的開機率等各種方式來「抽樣」調查,再提供相關報告給企業、媒體代理商參考,好決定要購買哪些頻道、時段的廣告,讓品牌成功的曝光、打到目標客戶、提升知名度、品牌價值、銷售,達到行銷的整體戰略。但是收視率其實不是一個很科學的量測指標,它不但沒辦法真正代表收視人口,更無法偵測廣告所造成的的影響力。 

 一個四口之家,媽媽把電視開著做飯,爸爸加班還沒回來,二個小孩自己在房間上網看PPStream。那麼市調公司得到一戶的收視率,廣告主卻得到0 個消費人口,這就是背後的假科學。 

 衰退的必然 

 不是任何人有三百萬美金,都可以贏得消費者青睞 

 我們還必須從「品牌主」和「廣告主」的角度來看這場革命。在過去,只有有錢的企業能夠買得起媒體,製作優質的廣告內容,來引導背後想要達成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品牌知名度、顧客忠誠度的建立,或是購買意圖的提升。以大眾媒體廣告為主的行銷,講求的是「內容最佳化」和「曝光管道最大化」──換句話說也就是拍出一支好廣告,然後再購買收視率高、目標客戶(Target Audience,俗稱TA)最相近的時段播放。 

 用美式足球一年一度的總冠軍賽「超級盃」(Super Bowl)為例,這是人稱「終極大眾媒體」的電視直播節目。由於這個比賽每年只舉辦一場,而且一場就要決定當年的NFL(國家足球聯盟)總冠軍,和哪些球迷能夠享有明年一整年度無敵的嘴砲權利,所以每年全球都有超過有一億人準時打開電視收看。正因為如此,超級盃的廣告時段不但是北美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價格更是年年上漲──2011 年的超級盃廣告每30 秒要價高達三百萬美金,折合台幣是大約是一億元。 

 但也不是任何有三百萬美金的人都可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除了要有錢,你還必須拿出高人一等、創意十足的廣告內容,否則一整個晚上的節目,這麼多品牌出現,觀眾根本不可能對你留下任何印象。 

 這種等同於豪賭的廣告遊戲,它的效益在近年來其實也漸漸受到新一代品牌主的質疑──記得嗎?我們在開章時就提到了,消費者正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網路,與此同時,電視廣告的價格不但沒有下跌,反而卻越來越貴,那這中間的投資報酬率當然會更快速的下降,最後將讓廣告主卻步。 

 事實上,也就在2009 年,世界知名品牌百事可樂便毅然決定,從今以後不再採買超級盃廣告。這不但終止了百事與超級盃長達23 年的合作關係,更讓電視台頓時減少了一個價值3 , 300 萬美元,相當於10 億台幣的大客戶。而這筆省下來的錢,百事可樂說將要花在更有效率的地方──沒錯,就是網路和社群媒體。(本文節錄自《Jamie流行銷:向可口可樂、星巴克等20個一流品牌學App行銷》,智園 ,2012年3月14日出版)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