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oogle Project Ara的開發者大會剛落幕,讓模組手機的概念與Project Ara受到更多的關注,其實早在2013年9月荷蘭設計師Dave Hakkens上傳了概念影片到Youtube上,就受到廣泛的迴響,其主要精神是以減少電子產品垃圾為構想,透過可以自由拆組的模組,不需要將整台手機淘汰,只需替換想要提升或淘汰的組件。
可拆組替換的特性,讓每個人都能組合出適合自己的手機,大幅提升客製化的程度,喜歡攝影的人可以提升相機,忙碌的商務人士可以提升電池容量,而年紀大的使用者可以加強揚聲器組件,Phonebloks與Google及Motorola合作,讓這個構想成功的可能性大幅提升,若由主導廠商在市場上不具有領導能力,可能會演變成只有單一廠商經營這個市場,而其他廠商並不見得會參與,但由Google主導專案的進行,將使各大廠商相繼投入開發。
Google在這次的開發者大會中也透露,明年1月將會推出Project Ara的手機,讓大家拭目以待,但不只手機令人期待,手機市場將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更是令人好奇。
- Oct 26 Sun 2014 10:20
Google模組手機 環保設計即將上市
- Oct 25 Sat 2014 18:38
女人愛自己 從胸前開始
現代婦女非常忙碌,周旋在工作與照顧家庭之間,卻常常無暇照顧自己,感覺不舒服時,多半都會忽略或拖著不去看病,有些礙於觀念問題而不好意思就醫,因此延誤病情,等到真的發現異狀時,往往錯過了黃金治療期,令人相當遺憾。
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乳癌已經超過子宮頸癌為最高病變,並且是女性死亡率的第四名,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較早,約在45~54歲之間,高峰期為40~49歲。此年齡層的女性在家中經常扮演著支柱的角色,因此,每當女性發現罹患婦癌疾病時,往往影響的不只是病人本身,而是整個家庭。有鑑於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不斷透過宣導,並藉由補助計畫,鼓勵45歲以上、或4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影像檢查,希望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預防效果。
康聯預防醫學婦女中心主任吳昭瑩醫師表示,導致乳癌的因素很多,包含:年齡、飲食、運動、基因遺傳、家族史、荷爾蒙、心理壓力等,而其中家族史以及荷爾蒙兩者又最令人關注,因其致癌相對機率較高,如表列。但也無需因此而過於恐懼,除了多加了解之外,定期檢查乳房,是女性朋友關愛自己付諸行動的第一步。
每位婦女應定期自我檢查乳房,這雖然是最簡便的方法,但實際實行的婦女卻只有三分之一。由於很多小於1公分的乳癌常常容易被忽略,因此有必要透過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來進行影像診斷。
吳昭瑩醫師指出,乳房X光攝影在歐美國家是廣為使用的乳癌篩檢工具之一,它對於偵測細微鈣化最敏感。根據統計,有20%的乳癌僅以細小鈣化來表現,而在零期癌中更佔50%以上,且幾乎無法用手觸摸得到。因此,透過乳房X光攝影篩檢,可早期偵測出觸摸不到的早期乳癌或可疑鈣化點。由於照攝過程中必須使用儀器壓緊乳房,才能照相,很多女性因為怕痛,多半都不願意檢查,或因受不了疼痛而中途放棄,相當可惜。
- Oct 25 Sat 2014 18:38
「乳房攝影增加罹甲狀腺癌」?網路傳言不能盡信
最近網路流傳一則訊息,標題為「乳房攝影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文中引述美國一位知名醫師在電視節目中表示,建議照牙齒和乳房X光時要戴甲狀腺防護鉛套(Thyroid Shield),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女性癌症中數目增長最多的為甲狀腺癌,可能跟病人在照牙科X光與乳房X光檢查有著很大的關係。
由於現在民眾對於自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網路的傳播效益,使得最近一些醫療院所在進行乳房X光檢查時,不但會有民眾要求加戴甲狀腺防護鉛套(俗稱鉛脖子),甚至有的表示因看到相關報導而拒絕接受乳房X光攝影。
國內放射診斷醫學影像專家、康聯預防醫學醫務長吳昭瑩醫師表示,這報導早在去年就引起美國醫學學者相當的關注。基本上,此議題之結論並非經由臨床數據的統計資料以及醫學研究而得到的結果,因此不足以作為醫學文獻之依據。然而透過網路的流傳,多數人因沒有醫學專業知識而無法正確判斷,反而容易被誤導,甚至因拒絕作相關X光檢查而延誤檢查。
吳昭瑩醫師進一步表示,乳房攝影是使用低劑量的X光,因接受乳房攝影而導致甲狀腺吸收的輻射劑量是非常低的。由於甲狀腺是不直接曝露在X光射束照野內,故只吸收到少量(小於0.005 mGy)的散射輻射,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暴露30分鐘所吸收到的輻射劑量。對於40-69歲每兩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來說,因接受檢查而散射到甲狀腺之劑量非常少,可被視為背景值。若加戴甲狀腺防護鉛套,會可能因擺放的位置遮住一些組織,對診斷造成干擾或影響,甚至因此使得病患必需重照X光,相對更增加了輻射劑量。因此,站在醫學的專業考量與操作上,在進行乳房X光攝影時,不建議顧客或病患配戴甲狀腺防護鉛套。
因此,吳昭瑩醫師特別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因為網路傳言或過度誇大的報導而拒絕作相關的檢查。若有疑問時,可以先與專業醫師討論,但還是要聽從專家的意見。
- Oct 25 Sat 2014 10:20
無聲戰勝油升 – 巴黎Bluecar電動汽車共享方案開跑
共用車出現的時代背景是巴黎的保險、停車費高漲,而購車率也逐年下降時期,因此法國家族大企業博洛爾(Bollore)提出此一安靜、環保無碳的電動車分享方案。博洛爾企業於1822年創立,主要重心為工業和服務業,早期便投入研發和經營環保的電動車與新創租車生意,以及電動巴士等等。2011年博洛爾開始了Autolib試驗計畫,此計畫找了頂尖汽車設計師設計出獨特的電動小轎車,使用鋰電池適應各種溫度(攝氏零下20度~80度),其最高車速達時速130公里,充電四小時可以跑250公里。且在初期設有試營運計畫,在巴黎市中心首先提供當地住戶優先適用機會。
Bluecar充電站與會員申請站
BlueCar內建有導航以及視訊客服服務,借還車方式如同台灣台北市的Youbike租借程序,使用BlueCar會員卡則能夠享有甲地租乙地還之服務,行車有任何問題隨時線上聯繫客服人員。
- Oct 24 Fri 2014 18:38
分子標靶藥物 提高胃腸道間質瘤存活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肉瘤,主要發生在胃部及小腸等消化道因而稱之。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新增300至400位患者,雖然GIST是為所有消化道癌症中比例較低的一個疾病,但卻是胃腸道肉瘤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所幸近年分子醫學進步,藉由基因資訊及分子訊息傳遞的研究途徑為基礎上,製造出可抑制癌細胞生長與增生的標靶藥物(或為分子標靶藥物)。
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醫師說明,約有六成的GIST患者病灶集中發生在胃部,其次為小腸;早年因缺乏分子醫學診斷基礎,經常把GIST歸類為其他癌症,卻發現治療方式往往無效。後來發現,GIST有92-95%是由於c-Kit及PDGFR二種基因突變,而使位於消化系統上的「卡侯氏間隙細胞」發生癌化增生所致。另外,GIST與其他癌症不同之處,在於GIST沒有分期,而是以腫瘤大小與細胞分裂指數來區分惡性程度,其惡性程度也隱含復發的機率。
表一 胃腸道間質瘤好發部位 |
|
部位 |
- Oct 24 Fri 2014 18:38
南部大腸癌篩檢率低發現時多晚期 化療合併標靶可治療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大腸癌篩檢,使大腸癌得以早期發現。但南部的大腸癌篩檢觀念仍不足,因篩檢率偏低,導致大腸癌發現時多為晚期,增加了癌症治療的困難。所幸今年六月一日通過大腸癌化療藥物合併標靶治療,可讓更多晚期病友受惠。
高雄榮總直腸外科王瑞和醫師說明,目前南部健康檢查觀念不足,病患確診時多為大腸癌末期,許多末期病患於治療上也不積極,失去了與家人相處及生存機會,醫師強調,只要耐心與樂觀的接受治療,即使是末期仍有許多機會控制病情並延長存活期。在高雄榮總一名六十多歲的病患,入院後被診斷為乙狀結腸癌,並合併有肺部及肝臟轉移,為第四期患者。由於病患已稍有年紀,醫師擔心若同時進行多部位的手術,身體可能因過於虛弱而無法承受整個療程,和家屬多次溝通與解釋後,決定分次進行手術,前後約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三個部位的腫瘤切除,術後恢復良好,並接受了約6個月的輔助性治療,至今已經追蹤3年多,沒有任何復發的現象。
王瑞和醫師說明,上述案例只是第四期轉移病人治癒的其中之一,目前大腸直腸癌已有標靶治療可輔助傳統化療,除了治療效果更顯著外,同時也提升整體存活率與病患的生活品質,即便已發生轉移現象,也能有效控制,增加存活機會。王醫師進一步解釋,外科手術目前仍為治療大腸直腸癌的主要方式,不論原發或轉移性的病人,若能接受根除性的手術完全切除病灶,術後再施以輔助性的化療或是放射線治療,皆可讓五年存活率達到40%到70%,倘若病人因腫瘤過大無法手術時,也可先接受標靶合併化學治療,待腫瘤受到控制縮小後,再接受手術切除病灶處。此外,近年來藥物的快速發展也是大幅提升病人存活的原因之一,目前常用於大腸直腸癌的化療藥物為抗癌妥(irinotecan)或益樂鉑定(oxaliplatin),以及兩種標靶治療藥物癌思停(bevacizumab)及爾必得舒(cetuximab),醫師會依據病患的狀況選擇最適當的治療藥物組合,而針對第四期已有器官轉移的病患,健保自6月起提供化學藥物「抗癌妥/Campto」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婷/Avastin」作為癌友第一線治療,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增加至二年,若可將轉移病灶切除乾淨,則有近30%的機會存活超過五年,而且每年病友約省至少80到90萬的醫療費用,減輕病患與家屬的沉重負擔;另外,針對接受第一線治療後效果不佳的病患,經KRAS基因檢測結果為原始型者,也可向健保局提出使用第三線藥物爾必得舒,絕對不要輕言放棄治療。
在使用大腸直腸癌各類藥物的同時,也應提高警覺注意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化療藥品中的益樂鉑定(oxaliplatin),易引起病人的周邊神經病變,造成四肢手腳尖端麻痺感,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嚴重時甚至引起休克;而另一化療藥物抗癌妥(irinotecan),則會出現腹瀉及白血球數量下降等副作用。標靶藥物中的癌思婷(bevacizumab),可能出現包括高血壓、尿蛋白、出血或血栓等症狀,爾必得舒(cetuximab)則容易出現全身性的藥物過敏反應。醫師提醒,在接受治療後出現任何不適時,都應立即回診尋求協助,醫師會評估患者狀況與需求適度調整,給予最適合病患的藥物組合。
國民健康局免費提供50~69歲民眾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透過此項篩檢可以幫助發現早期大腸癌個案(0期與1期),請民眾們一定要愛惜健康,定期前往住家附近的醫院接受檢查,千萬別因一時疏忽未做篩檢,造成治療上的延誤。王瑞和醫師提醒,大腸癌早晚期治療成效差異大,原位癌的病患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另外,若發現排便習慣明顯改變或是出現血便時,也應立即掛號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部分門診有提供硬式直腸鏡,不需任何腸道準備即可檢查約25公分的直腸鏡檢查,可立即評估是痔瘡造成的出血或是腸道病變所致。此外,飲食也已被證實跟大腸癌的好發有關,民眾應盡量避免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亦可有效降低罹患風險,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