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母語,一個座落台東鄉村的農場。
在這兒,農場經營者以「萬物共榮」的無私精神,用天然的陽光、水、空氣做為媒介,自然地栽種四時蔬果、五穀雜糧…等,堅持不殺害任何在田地裡的生命,在「清淨農法」的慈悲中,栽種出來的農作物質地紮實,更流露出自然甜美芬芳,農場的每一塊土地都營造出盎然豐富的生態環境。

清淨農耕-願眾生離苦得樂

民國七十七年,農場主人吳先生與林慧雯女士為了尋找最乾淨的食材,帶著一家人遠離都市的雜亂紛擾,便開始在台東定居。隱居山林之後,吳先生選擇回歸純樸的田園生活,當時對農耕不甚瞭解的他,只是單憑著一個信念:「願眾生離苦得樂。」

在農耕生活中,要如何讓眾生離苦得樂呢? 吳先生表示,天地間的法則,萬物皆是「無私的供養」,而非達爾文式的「物競天擇」。因此,基於「共生共榮」的信念,在清淨母語農場中,所有的種植過程中,堅持不用化肥、化藥、殺草劑,不做病蟲害防治,也不外購市售有機肥,只用農場生長的植物自製天然堆肥,灌溉用水也是取用潔淨的山泉水。

萬物本一體-蟲蟲非危機,雜草看作寶

在不殺害任何生命的前提下,農場初期作物的產量有限,經常也要面對各種蟲害所造成的農作損失,但從2004年開始,他們卻發現一個驚奇的現象。吳先生笑著說:「那年冬天好像所有蟲一塊開會,決定這家的高麗菜只吃周邊的葉子;整顆高麗菜完好如初、一個洞都沒有,這讓人很振奮,我們發現這些生態中各式生命並非無知的。」

原來在「清淨農法」的過程中,動物的行為模式也是會隨著環境在變動。「剛開始,很多蟲兒在初期都會鑽到主要的果實裡頭去,因為擔心被週遭的農藥殺害。當蟲兒們發現農藥的威脅不存在後,牠們開始活得很自在,只吃外層的葉片就足夠了,這就是一個共存的過程。」清淨農法的堅持,讓他們體證到中國人說的「萬物本一體」。

此外,在走訪清淨母語農場的田地時,許多農田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無人管理的土地,但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對清淨母語農場來說,雜草也是寶,在面臨乾旱的氣候時,不但能發揮保護的土壤的功能,也能增加單位面積的總生物量,讓躲在田園裡的生物更安心。

『養生』是養一切眾生

清淨農場的經營態度,已經超越農業的領域,而進一步關懷土地和全體生命的需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吳先生引用老子的智慧強調,這個世代的人類,最欠缺的就是這種「生生不息」的理念與體證。

「人類應該要去疼惜大自然的生態,讓天地萬物能滋長而養人,這樣人類才有機會。」吳先生強調,整體生命能夠『共生、共存、共養』,它就是一個健康的農場,甚至「健康」與「養生」之道也是如此。

「我們『養生』是養一切眾生,我為眾生、眾生為我,因為人類是活在生態系統中,當生態越豐富,土地的養份就越豐富,這樣豐美肥沃的土地自然會生長出健康的作物;我們注重的是『眾生共享』,怎麼樣吃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食物的取得不能傷害群體生命。」

正所謂藥療不如食療,「健康的作物才能有食療的效果。」吳先生也建議,近來許多熱衷排毒療法的民眾,應該要從根本改善,也就是“不要再攝取毒素”。如果我們吃進身體的食物都是乾淨而健康的,又何需排毒呢?

選擇乾淨的飲食,是健康意識的抬頭。吳先生相信,若每個人都能支持「養生的農法」,為健康、環保、安身立命…而「吃」,也等同是在經營一塊土地。

「蟲鳥認証」最安心

據了解,目前有機認證機制在台灣,除了費用高昂,不利有機小農生存之外,許多有機肥的來源甚至包括紡織廠、造紙工業、印刷工業的廢棄物…等,而這些所謂的「有機物」的「提煉」過程,究竟含有多少汙染物,卻乏人關心。生活在天地間,已數年清淨飲食的這群人都很有信心的表示:清淨農法的「蟲鳥認證」最安心。當消費者對市面上標榜的有機產品存有疑慮時,建議不妨深入瞭解此點以為判別。

長年研發至今,清淨母語的產品已多達四五百種,無論是四季蔬果、廚房所需的基本素材:米、油、鹽、醬、醋、糖…等。林慧雯女士強調:「我們製作過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絕不使用任何化工製程,多是引用古人的智慧結晶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堅持。」

農產品是民生必需品之一,是人類「食」的基本要求。清淨母語農場相信,唯有讓消費者知道,什麼是「真的」的健康食物,生產者才會改進;當消費者拒買不合理的食物時,這一個供、需之間的生態鏈,才能建立出健康和諧的關係。

 

》 更多清淨產品資訊

arrow
arrow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