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想要保護自己,守護自己想要守護的人或物,那麼有時候就得學會自私。但是自私這種東西有“上癮”的可能,過度自私會讓內心逐漸空虛心靈更加迷茫。

這話説得並不誇張,可這種情況的發生,卻是複雜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很多身陷“利己主義”漩渦的人,也稱得上是受害者。一方面,功利性教育的誘導。家長的望子成龍,生存就業壓力的增大,“趨利實用”社會風氣的引導,逐漸讓人們眼中只能看到“功利”這兩個字。這一切,不僅讓我們付出了鉅額的時間和金錢,更是失去了人際之間的互幫互助、相互信任。

另一方面,社會發展使人失去“人情味”。教育的功能,在於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獨立精神和社會擔當的人才。然而在社會越來越專業化的要求下,我們根本無暇顧及心身的全面發展。為了生存、生活,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十分狹小的空間。雖然越來越聰明、腦子越來越靈活,但是很多人卻缺乏對生命的真切體驗,害怕面對挑戰,也不願走出熟悉的環境。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利己”並沒有對錯之分。但是超過了一定的程度,就變成了有害的自私自利。

而這種自私,不僅會讓人變得冷漠無情,而且可能會讓內心逐漸空虛、迷茫,最終不僅沒有朋友,也會失去信仰和方向。

因此,就像古人所説,只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才能超越自我,到達自利利他的境界。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傳統概念,讓每一個人明白,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培養健全的人格。此外,通過“內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和行為進行觀察,多幫助他人,在做好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樂趣。最後,整個社會也要創造適宜的人文信仰環境,樹立可供學習的榜樣,促進心靈的健康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