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飲暴食是心病,都是情緒惹的禍
當你情緒低落時是否會大吃冰淇淋、蛋糕等甜點,或揮汗如雨地品嘗著火爆刺激的麻辣火鍋來排解愁緒……許多女性在感到緊張或面對壓力時會選擇暴飲暴食,希望借由味覺的刺激,讓壓力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研究發現,在城市長大的年輕女性,暴食症的發病率是厭食症的2倍,在大城市甚至達到5倍。而神經性貪食症多見於女性,女性患病率為1%~3%,是男性的10倍,平均發病年齡為18~20歲。專家指出,情緒化飲食帶來的是飲食過量、超重和內疚感,並不能解決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情緒,反而會加劇人們情緒的不穩定性,損害身心健康。
女白領小張心情不好時,喜歡用很多很多的零食塞滿自己,尤其是薯片……中學生楊婕自從上高三以來,面對考試壓力,她開始拼命吃東西,僅僅半個學期體重就猛增。在家裏,楊婕把能吃的都吃了,甚至有的剛剛從冰箱裏拿出的東西,來不及放到微波爐里加熱就被她全部吞下。
一年前,黃麗因為考研失敗,心情低落的她開始靠狂吃食物來發泄心中的鬱悶。每頓都會吃大量的食物,而且每天吃東西的頻率也不斷增加,因擔心自己發胖,她又用手摳喉嚨將吃下去的食物催吐出來,然後繼續狂吃新的東西……長沙市第四醫院身心障礙科副主任醫師李雲歌表示,黃麗患上了神經性貪食症,這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
人們喜歡暴飲暴食皆因壓力所致
心理學上,情緒化飲食是指攝入飲食的出發點是為了回應人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出於饑餓,這類人群通常把就餐作為抑制或緩解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壓力、焦慮、悲傷、生活單調、憤怒、孤獨、人際間交往障礙和自尊心不足都可引發。
美國心理學協會調查發現,壓力會導致人體皮質醇水準升高,進而刺激了對可口零食的慾望。多達50%的超重者,喜歡用食物緩解生氣、壓力和失望等情緒。歷史上,曾為英國副首相的普雷斯科特也曾長年患有飲食失調症,暴飲暴食成性。他曾説:“我可以肯定暴食症和工作壓力過大有關,暴飲暴食的確成為我釋放壓力的有效途徑。”
心理專家表示,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壓力山大”的社會中,在重壓之下,人們會通過各種有意或無意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吃”這種方式。或許當時的你並不是餓,也並不是身體的需要,只是希望借由味覺的刺激,讓壓力找到一個宣泄的出口。專家提醒,情緒化進食並不能解決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情緒,反而會加劇人們情緒的不穩定性。
女性是情緒性進食易感人群,神經性貪食症是心理疾病
據報道,英國戴安娜王妃、日本影星宮澤理惠及美國鄉村歌手艾爾頓·約翰都曾經染上過暴食症。芬蘭職業健康研究所和奧盧大學的研究人員對230名女性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在工作中感到壓力大和身心疲憊的女性更容易情緒化進食,從而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肥胖,危害健康。荷蘭一項研究發現,在城市長大的年輕女性,暴食症的發病率是厭食症的2倍,在大城市甚至達到5倍。
李雲歌介紹,神經性貪食症和厭食症都屬進食障礙,神經性貪食症還常與抑鬱症、自殺、人格障礙、焦慮症、強迫症等共患,多見於女性,女性患病率為1%~3%,男性患病率約為女性的1/10,平均發病年齡為18~20歲。神經性貪食症的主要特點是:病人的攝食慾望或行為常呈發作型,一旦産生了進食慾望便難以克制和抵抗,每次進食量都較大;同時病人擔心自己發胖,故常常在進食後自行催吐,也有服用瀉藥或增加運動量等來消除暴食後引起的發胖。這種暴食現象連續發作是比較危險的,除了可引發急性胃擴張、食道炎等疾病,嚴重者還有生命危險。而且,貪食症也可能發展為厭食症。
李雲歌説,神經性貪食症患者的人格一般不是很穩定,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和管理比較差,他們並不是真的餓了,而是在心理上有長期饑餓的感覺,希望通過“吃”這種方式來處理焦慮不安、寂寞或者情緒低落等負性情緒。貪食症患者通常是因為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如嚴重的焦慮和抑鬱症)才患貪食症的,這對他們來説比暴飲暴食和過分關注體重更重要。所以説,貪食症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疾病,應首先進行心理治療。
專家還提醒,暴飲暴食一般是由負面情緒引起來的,但人們在快樂時的飲食行為也不容忽視。調查發現,86%的人在高興時喜歡吃很多傳統的烹調食品,74%的人在想要獎勵自己時會去吃東西;而在沮喪時想進食的只有39%,無聊時為52%,在孤獨時僅為39%。國外的研究發現,在情緒化飲食期間,人們渴望“慰藉性”的食物。這類食物通常熱量高、糖分高、鹽分高、脂肪高。女性則更傾向於追求甜食,如冰淇淋、巧克力、糖果和曲奇餅乾等,而男性則熱衷於選擇比薩餅、牛排等。情緒化飲食導致人們飲食過量、超重和産生內疚感,不利於人們的健康。
自我調節+藥物治療,阻擊神經性貪食症禍害女性
心理專家指出,制止情緒化飲食,主要可以個人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來達到,專家建議:
首先要明白,用“吃”這種方式來處理負性情緒,有害無益。不妨不斷提醒自己,自己總忍不住要吃,總控制不了自己,不是因為餓,而是某種痛苦的情緒需要宣泄,但通過這樣的錯誤方式來發泄無濟於事,而這種行為無非只是在刻意回避自己不願意面對的問題。
其次,多做其他事分散對食物的注意力。在想吃東西來安慰自己的情緒時,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做些其他事情來分散你對食物的注意力。例如,聽聽音樂、與朋友交談、閱讀,或者上網聊一會兒。體育運動和散步是替代情緒化飲食的最有效手段。運動時,身體所釋放的化學物質和荷爾蒙可以自然地振奮情緒;運動時身體還釋放出一種“快樂物質”——內啡肽,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們的心情,同時提升身體的免疫能力。
第三,用健康食物來替代。如果無法應付內心的渴望,實在想吃東西,那麼,儘量吃些健康的食物,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水果、蔬菜、全麥製品,以及含鹽量和含糖量低的食品;避免飲食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
李雲歌還建議,如果已經出現了神經性貪食症等進食障礙,首先要儘量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改變對飲食的態度,並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劃,決不在規定時間以外進食。
第四,對於情況已較嚴重的貪食症患者,應該及早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千萬不可大意。由於神經性貪食症等進食障礙通常與抑鬱症、焦慮症等共患,所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在抗抑鬱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系統的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以求標本兼治。李雲歌説,首先醫生會對病人進行心理調節,告訴他們要用正確的方式來面對心中的鬱悶、煩躁的情緒;還會實行嚴格的進食管理,進行適當的藥物治療,控制病人的病情,將家庭治療和醫院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