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決定生老病死-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體溫降低將導致血液的生成減少,這是因為消化、吸收的場所在胃腸,胃腸對食物的消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消化道肌肉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磨碎,另一種是消化液中的各種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成分進行化學分解。無論是物理性消化還是化學性消化分解,目的都是將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小分子物質能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質是不能被吸收的,只能通過糞便排出。
如果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過涼,使胃的溫度降低,不僅會引起胃腸道的不適,還會使胃腸和血管遇冷收縮,影響食物透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管。胃腸道血管收縮,又會減少胃腸的血液供應,減弱胃腸的消化蠕動力量及消化液的分泌,從而降低了分解食物的能力。
高溫有利於分解食物,而低溫則延長了處理食物的時間。很多人吃了寒涼的食物會拉肚子,就是因為這些不消化的食物無法透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管,而像水分這樣很容易進入血液的物質也因為胃腸道血管的收縮而不能進入血管,不能被消化吸收,只能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造成造血原料的不足,結果自然使血液的生成減少。
另外,體溫降低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生長發育。母親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母親血寒,就是身體內寒氣較重的母親,在懷孕前就伴有痛經、腰酸、背痛、腿痛、頸肩酸痛現象的,或在懷孕期間貪吃了大量寒涼食物的女士,孩子生下來自然就寒氣重,容易出現黃疸、濕疹、吐奶、腹瀉、感冒、睡眠不好、哮喘、過敏等症狀。母親寒濕重,就會造成血液生成的減少,而血少、血虛的人身體內的熱量就少,抵禦寒濕的能力差,結果是孩子容易生病,而且很多病是伴隨孩子終生的。就如一塊地裡的莊稼苗,一陣大風吹過,那些先天足的粗壯苗只是搖一搖、晃一晃就過去了,而那些先天不足的細弱苗很可能就被吹彎了、吹倒了。
研究認為,體溫降低可造成動脈硬化。這使我聯想到有一篇中醫報告,其大意是研究發現腎陽虛是導致人體血脂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吃進去的高脂食物可使人體血液混濁,就像是黃河水一樣,這些河中的沙土,是如何產生的呢?是上游黃土高原的沙土因雨水而帶到河裡的。因此,要想徹底治理黃河的沙土,就要治理上游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即治土為目的,土在中醫觀點裡歸脾胃,而脾胃功能的動力又來源於腎中之陽氣。也就是說陽氣充足,脾土得治,如黃河水裡沒有了沙土,河水自然就變清了。
人體的血脂,就像是血中污濁一樣,要想清理這些廢物與垃圾,不使它在體內存留,只有強化腎中之陽氣,增體溫、壯陽氣,把這些廢物與垃圾燃燒掉。不然的話,這些存在體內的垃圾與廢物,一旦阻滯在身體的某處血管,人們就會患上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等。
(本文作者/傅文錄)
(摘自/人體內的太陽/八正文化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