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藝術新生的港口部落-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老頭目與拉黑子說:「再不回來,田裡的草長的比人高,會不認得回家的路。」
部落裡有一個人,不走板模工的路,他走藝術,名叫拉黑子‧達立夫,他是最早用漂流木建立創作風格的藝術家之一,也是影響許多漂流木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老師。國際邀展資歷豐富的拉黑子,大約十年前回到部落,有意識地啟發了大港口年輕人用漂流木創作、並找到回部落生活的意義與勇氣。
他帶著年輕族人,透過身體的鍛鍊打開視野、實踐傳統的文化以深刻內在。他們去溯溪,以阿美族語唸祈禱文,向山神祈福;爬山扛木頭,得從滿頭大汗走到感覺清涼;往海邊撿漂流木,先細數「三大浪五小浪」,讓心靜下來……
接著拉黑子教他們畫設計草圖、拿起工具用漂流木創作,接著,他就將年輕人推了出去──到台東史前博物館參展、與台北肯園合作漂流木精油盒的設計……,2005年底,拉黑子帶著八個部落年輕人及他們的作品,在台南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舉辦一場部落聯展,第一次,部落年輕人用藝術走了出去。
部落的藝術創作者走向世界,世界也開始走向他們。
漂流木的創作與傳統雕刻不同,反而與當代複合媒材或裝置藝術的概念較接近。當2005年花蓮教育大學(現併為東華大學)的潘小雪老師,帶著國際藝術家來到港口部落,進行洄瀾國際創作營,部落的藝術家很快就融入、走向了世界。
持續幾年的交流,國際藝術家們充分發揮旺盛好奇心與豐富想像力,運用台灣店面開幕的紅燈籠設計服裝,把藍白帆布、黃色水管做成裝置藝術品……。部落藝術家也尋求更多創作表達的可能性,2006年的洄瀾國際創作營在市區創意文化園區進行,Sumi就扛著自己用竹子製的酒瓶作品,從港口部落走到市區。這件作品名為「心囚」,Sumi觀照部落女性因草率抉擇所陷入的困境中,酒佔了部分催化的作用,也正面臨低潮的Sumi與策展人潘小雪老師討論這次的作品時說,「我就來丟垃圾吧!」酒瓶上面覆以薄薄的蠶絲,蠶絲隨風飄去或是Sumi沿路撕下,全程二天多的時間,她說,即使走到最後每五分鐘就得休息一下,心中的諸多遺憾也逐漸釋懷。
他們說啊!工寮實在是個「創作」的好地方。
阿美族是大家庭,小夫妻沒有個人空間,所以過去農園的工寮除了是倉儲,也是夫妻趁農閒「育種」的地方,它在族人心中是個充滿生機的空間,這群矢志在家鄉創作的人,要在這裡孵育生活與藝術的結晶。
他們紛紛將自家荒廢的工寮改裝為藝術工作室,有的純然是創作空間、有的兼賣餐飲或帶遊客體驗部落文化。收入不高,有時還需要在部落兼差做些工程等,但心情與在外地謀生是大不同的,「我想創造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當初跟著拉黑子走出去的八個年輕人之一的撒布‧噶照,緩慢而誠懇地說。
目前港口部落有三個可對外開放的工作室,喜歡自然、藝術的人,歡迎你來走一遭,拜訪前請先記得預約較妥當。為了順利進入原住民藝術創作的世界,放輕鬆是第一步,不妨也先面對大海數幾遍「三大浪五小浪」,欣賞大地賜與的美好風景,或找個好地點打個盹。工作室主人會用「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的眼神,對你微笑。(文/王玉萍)
(本文作者: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
(摘自:通往花蓮的祕徑,由遠流出版社發行)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8/7/206.html#.UZJZepPVUx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