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天堂-柬埔寨-轉載自自然生活網 (http://www.i-nature.com.tw)

 

《世界最長的宗教浮雕壁畫》

 

走進吳哥寺第1層寺廟等於走進印度神話世界,世界最長的宗教浮雕壁畫描述著精彩的故事。史詩「摩訶波羅多」最精彩的庫魯(Kurukshetra)之野會戰,左側俱盧家族與右側般度家族展開一場激烈的會戰。各個史詩主角全部出場,其中俱盧統帥皮史麻死於箭堆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接著Suryavarman II的軍隊壁畫中,一眼便可看出Suryavarman II,其他像是公主、指揮官、樂隊、傭兵等,表情細節各有其趣。

 

 

天堂與地獄壁畫中,坐在水牛上的死神閻摩、下地獄的活板門及地獄的各種酷刑,讓人印象極度深刻。例如給象牙戳死、各種猛獸撕咬、長鉗拔舌、全身釘滿鐵釘等手段之凶殘、畫面之血腥,比限制級還要限制級。乳海翻騰壁畫不僅重現神話故事,更添加不屬於這故事的人物,如魔王羅婆納及神猴哈奴曼,古高棉人加油添醋的功力也不賴。

 

 

毗溼奴大勝阿修羅軍壁畫中,可見到4臂毗溼奴站在坐騎伽魯達之上,同樣的黑天大勝阿修羅波諾壁畫中,黑天因為是毗溼奴化身的關係,也是站在坐騎伽魯達之上。坐在猛獅拉動的戰車之上就是波諾,火神阿耆尼也騎著犀牛出現在壁畫裡。善神大戰阿修羅壁畫,則可一次看足印度教的重要神祇與坐騎。羅摩耶那史詩的高潮--楞伽之戰壁畫,有精彩的猴魔大戰,猴軍以嘴當武器,哪裡都咬的功力,可是讓我們目瞪口呆!

 

除了4面的浮雕壁畫外,各角落樓閣還有其他精彩的浮雕,敘述著更多的神話故事情節。如須羯哩婆決戰巴林、巴林之死、魔王羅婆納撼搖神山、愛神伽摩之死、黑天舉起牛增山及悉妲接受烈火考驗等,光是第1層的浮雕壁畫,融合故事情節仔細欣賞,看個3、4個小時是一定要的!

 

由西邊進入第2層,可見到許多佛像及4個長方形儲水石池,再往上一層進入第3層平台,壯觀的中央塔就出現了。仔細觀察吳哥寺建築,無論在長廊或金字塔山的配置上,都較之前的歷代國廟有了很大的改變。或許現場濃厚的宗教氣氛,也是因為這異樣的改變而來。我們因中央塔樓封閉,而沒有機會上去一睹吳哥寺周遭的風景,卻在第3層平台享受吳哥寺的幽思與宗教氣息。

 

《微笑吳哥》

 

Jayavarman VII建立了吳哥最後、但最輝煌的盛世,吳哥內現存重要古蹟有一半以上出自這位偉大帝王之手。此時期建築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微笑人面塔,如今塔上的微笑臉孔已經成為吳哥招牌之一。

 

大吳哥城(Angkor Thom)是Jayavarman VII王朝的國都,也是吳哥最大的城市。城牆各邊長3公里,東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門,東邊城牆再開一座「勝利之門」,故共有5座城門。城內不僅有國廟巴央寺(Bayon),更併入前人所興建的巴揚寺(Bapuon)、皇宮(Royal Palace)及天宮(Phimeanakas)等建築。城外護城河上的橋梁兩旁,杏眼祥和的善神與面惡凸眼的阿修羅正拔動巨蛇的身軀,4面橋梁向城內延伸交於國廟巴央寺,暗示著眾神站在象徵乳海的護城河上,以象徵須彌山的巴央寺為支點攪動乳海,如此的配置可是完全體現印度教的宇宙觀。

 

《群仙的住所巴央寺》

 

巴央寺與吳哥寺同列必看的古蹟,Jayavarman VII改信佛教,因此巴央寺起初是座佛教建築。後代國王回復印度教後,才又修改巴央寺內的相關配置,歷代國王的增建使得寺內擁擠不堪,除了通道狹小以外,穿梭在寺廟內常常會走投無路。

 

厭倦印度教的神話故事了嗎?巴央寺的重點之一仍舊是外廊浮雕,不過口味可是徹底不同。這些浮雕所描述的,大部分是當時的生活形態及戰爭場面。例如戶外烤肉的情景、獵人在森林中打獵、女人與小孩遊戲、在森林行進中的軍隊、來自中國的援軍及水戰中落水慘遭鱷魚吞噬的士兵。

 

 

進入中央塔樓區,隨處可見的微笑人面塔,讓人立刻迷失方向,望著這些微笑臉孔想要心情不好都很難。中央雄偉的須彌山又演進到了完全不同於吳哥寺的境界,雄偉陡峭的山形已經跟腦海中的仙山非常接近,再來點雲霧,就會讓人以為真的身處須彌山。我們對於這四面八方無所不在的人面塔特別有興趣,東找找西看看,找到適合偷親的角度,就來個親密合影吧。避開人潮洶湧的時段,選擇上午早一點或下午晚一點,除可享受寧靜與須彌山所帶來的靈氣,更可以欣賞晨昏陽光所打在塔上的美麗色澤喔!

 

《森林吞噬的古城》

 

Jayavarman VII建立高棉史上最強大的帝國,更留下許多值得參觀的古蹟,其中塔普倫寺(Ta Prohm)還成了電影「古墓奇兵」拍攝的場景。這座供奉Jayavarman VII母親的寺廟,是在法國遠東學院刻意的安排下,保留原始模樣,讓遊客得以了解整個吳哥窟發現時,被熱帶叢林吞噬的模樣。如此的保留不予修復,也造就了另一種吳哥古蹟的風格,頹圮的建築被絞殺榕牢牢地包住,另一邊茁壯中的木棉樹則是由隙縫慢慢地撐開石塊,整個建築因此開始傾斜。再配合著散落一地的石塊,一種濃得化不開的幽思之情迴盪在森林之中。

 

寶劍塔又稱父廟,是Jayavarman VII興建作為供奉父親神靈之用。這座寺廟周遭曾經有相當大規模的城市,並且擁有1千位教師以上的佛教大學,無論在格局、功能及氣氛上都與塔普倫寺類似,但規模更大。寶劍塔為十字型格局,由放置骨灰的中央主塔向四面延伸長廊,每側入口都有19道門,由中心點向外,門的高度越低,進入寺廟者需要屈身,代表向其父親的一種尊敬,也象徵父親的地位最為崇高。進入寺廟內後,可看到吳哥極為罕見的圓柱2層樓建築,且沒有樓梯通往2樓。「跳舞大廳」建築上手舞足蹈的仙女浮雕、塔樓內角落的各種浮雕(如Garuda及隱士等),及中央聖殿放置骨灰的佛塔(Stupa)是參觀的重點。

 

《古代的醫院》

 

涅槃(Neak Pean)高棉語為「纏繞的巨蛇」,中央水池上有座小島,島上象徵須彌山的塔樓各面都有觀世音菩薩雕像及佛陀事蹟的浮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小島為2條蛇王雕像所盤繞,涅槃之名因此而來。此外,塔旁還有座觀世音菩薩化身飛馬拯救發生船難的商人「飛馬救人」雕像。

 

中央水池四方各有一個水池,水池旁各有一座雕像,東池雕像為人,象徵土;南池雕像為獅子,象徵火;西池雕像為馬,象徵風;北池雕像為象,象徵水。佛教認為人會生病是因為體內4大元素「土、火、風、水」不平衡所致,因此必須予以補充平衡才能根除病灶。古時候中央水池內放滿各種草藥,池中藥水分流入東南西北池,由醫生診斷病症,再到不同水池藥療,病人就跪在出口以藥水沐浴治病。

 


(本文作者:邱敬泓、楊安琪/文、攝)
(摘自:世界就要這樣玩,由華成圖書發行)

http://i-nature.uho.com.tw/articles8/7/80.html#.UZJXK5PVUx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